|
乡下人的都市生活
——透过农民生活变化看城乡差别缩小
作者:彭润
白色的瓷砖、朱红的大门、明亮的大厅,广水市吴店镇东湾村农民叶海波的两层小洋楼十分夺目,仿佛城市花园洋房。近年来,这样的小洋房在乡村处处可见。随着富民惠民政策的陆续出台,如今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收割用上机械化,高档电器进农家,乡间洋房随处见,手机电话随时打。农民也开始过上了都市人的新生活。 生活富了家境变 “30年前,家里人多,粮食常常不够吃。现在吃饭问题解决了,还有余钱改善生活。”曾都区殷店镇东岳庙村农民余高品乐呵呵地说。 68岁的余高品说,政策扶助“三农”,好技术、好种子送到田间地头,收成一年比一年好。今年他家种田使用了免耕技术,不仅减轻了劳力,产量还大幅度提高。 传统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农民们也开始摆弄一些曾经只有城里人才能享用的 “高级玩意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成为现实,有的还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干完农活回到家,马上就能洗个热水澡,手机、家庭影院丰富了业余生活,就连曾经在农民眼里“高不可攀”的轿车,也悄然出现在田间地头。位于市经济开发区的汽车经销商徐经理告诉记者,2006年底,他接待了第一位来买私家车的农民,当时觉得很惊讶,没想到,此后来咨询买车的农民不少。 休闲娱乐也风光 唱歌、跳舞,是城里人的专利吗?不是!在曾都区唐县镇沿河大道休闲堤上,跳舞的,练太极的,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头、老太太们也耍得有模有样。 打造文化大餐,丰富农民群众业余生活,提供新技术、新知识造福“三农”,这是我市近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政府投资在各乡镇开办了“农家书屋”,全市今年拟建“农家书屋”近百个。书屋内,有文艺书籍、农技书籍,还配有电视、电脑,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民间文化活动也在各乡镇开花。楹联协会、书法协会等民间组织陆续成立,他们不断吸纳群众参加,壮大队伍;不定期举办活动,扩大声势。在曾都区均川镇,记者获悉,该镇书画、楹联、诗词协会不仅结合实际组织活动,还教授一些有兴趣的农村学生、青年,延续文化根脉。 幸福指数节节高 曾都区万店农民陆明法妻子患病,不仅花去家里多年的积蓄,还背上沉重的债务。正在焦头烂额之极,新农合为他报销了5000多元。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这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志。均川镇农民余世明感慨地说,以前城里人吃商品粮,享受良好的保障政策,很羡慕。现在,大病救助、新农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措施,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农村特困家庭也和城市“低保户”一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目前,我市已有5万多名农村特困群众纳入“农村低保户”。农民们开心地说,现在税收减免了,还有各种惠民政策,幸福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见习记者 彭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