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老家,看到很多人家贴的春联都是一律的印刷体,少见手写的春联了。
乡村人家过年,一般都是要贴春联的。每到岁末,乡亲们到十里外的集镇上置办年货,这年货之中,自然少不了写春联的材料。通常需要毛笔一支,墨汁一瓶,纸张的数量每户人家不尽相同,家中的房门多,纸张就要多备一些。纸张的使用也是有讲究的,寻常人家用的皆是红纸,若是家中当年有老人过世,贴春联就要用白纸。
买回来的红纸是一平米大小的一大块,要根据房门的尺寸裁剪成若干条,成偶数,剩余的边角料也不浪费,可以用来写横批。纸张裁好了,就可以准备墨汁了。拧开瓶盖,将墨汁倒入一只小碗,用筷子搅拌一下即可。在我的印象中,那墨汁质量不算好,而且散发着刺鼻的异味,跟墨香是沾不上边儿的。
纸墨准备好了,接下来就要写春联了。我那时年纪尚小,不会操笔。父亲大字不识,也是不会写的。于是,很长一段时间,我家的春联都交由村前的老赵来写。听父亲说,老赵念过旧时的私塾,肚子里喝下的墨水不少。幼时不懂“喝墨水”之所谓,常常会联想起那刺鼻的墨汁来,想这老赵可不容易,那么难闻的墨汁也能喝得下去。
每每腊月廿五左右,父亲就带上我去老赵家。彼时他家已是满满的一屋子人了。老赵收下我们的纸墨,然后半推半就接下父亲塞过去的一包烟。当然,不是马上就能拿到春联的,得等上两日才行。不过一般不会误事,除夕那天,火红的春联准能贴到我们家的门上。
待到我上了初中,父亲便让我来写春联了。那时候我写的春联,多是照搬所学的诗句,什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境虽美,可是往往不对仗,不能称作对联。但父亲却大为欣赏,家中来客,总少不了引荐人去看我写的春联。此举也让我很有些得意,从而对捉毛笔写对联有了更大的兴趣。
现在,看到人家门口那些太过工整的印制春联,我不免有些担忧:不再写春联了,孩子们会不会忘了很多的诗句、少了手握毛笔的机会呢?
●阮定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