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的油菜花
作者:张琴
今年的春节,留给我的是一片金灿灿的记忆。满载在外工作一年的收获回到家乡荆门,迎接我的是亲人们温暖的拥抱和荆城柔和的阳光。 大年初二,家人相约回老家曾集给已故亲人 “拜年”,俗称上坟。现在城里都有了公墓,90年代末过世的奶奶就是火化后葬在城区青山公墓,扫墓非常方便。而80年代过世的爷爷和其他亲人至今还躺在故乡的高地上远远的看着老屋那个方向。通向故乡的那段五羊公路替代了以前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一年一年,回家的路程没变,时间却在不断缩短。站在爷爷的坟边,我已经看不到那个记忆中的老屋了,放眼望去,一片绿色的原野中参差不齐的分布着为数不多的红瓦白墙。每年都回来的大伯带领我们朝老屋走去,他说我们的老屋已经没有了,它已经化作了一块肥沃的土地,每年的油菜产量可高了。 荆门是湖北省最大的优质双低油菜产地,油料年加工能力60万吨,而我的故乡曾集沙洋一线正是主产区。2008年4月初荆门市举办了首届油菜花旅游节,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向我的家乡,那时迎接他们的是一片金黄的花海。听过大伯的介绍,我才注意到路边的田里全是油菜,绿油油的油菜叶在阳光下泛着些许白光。我的家乡人撇开小麦、豌豆、蚕豆,专注于油菜,做大做精,充实了荷包,美丽了家园。听说在油菜花节上举办的还有烹饪大赛、旅游之星大赛、千人寻春健步行活动、民风民俗展示等一系列活动。看着这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妈妈不由感叹,十几年前要不是粮食太便宜,没得奔头,也不会去城里做生意啊。现在那些驻守在故土,或者是看准机会回来的人,他们跟着政府的脚步,把田地扩宽,从农业中发展出旅游业,路子是越走越宽了。 家乡的油菜花也让我想起3月桃花的尚市,看到那些挂红灯笼,停着小轿车的农家小院,给人以自信和祝福,透出春的气息。本报记者 张 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