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以人为本”之客体与主体
刘自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只有正确理解了“以人为本”,才能真正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在一波又一波的科学发展观学习高潮中,各行各业的人士对“以人为本”各有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本文主要从两个角度来认识和解读“以人为本”。
    首先,我们须知道“以人为本”应该以哪些人为本,即“以人为本”的客体。
    对任何事物进行分类,都可以加深对该类事物的认识。对人分类,是正确认识 “以人为本”的题中之意。目前,我国社会中远不止一类人或两类人,而是多种人的纵横交错。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把人划分成不同类型。
    根据时间标准,我们可以把人分成祖辈、自己一辈和子孙后代。我们这一代毋庸置疑是“以人为本”的主要客体;子孙后代也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且日益为人所接受并身体力行便是有力证明。而祖辈这一代人却被相对忽视。表面上看,已故之人除其遗产外(物质和精神的),对我们及子孙后代并没有其他影响,但仔细思考便会发现其重要性。其一,中国是一个重家族重传承的国度;其二,大部分中国人都很重视自己身后的评价。因此对祖辈的评价、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对我们及子孙后代会产生影响,对名门望族的后代尤其如此。所以,“以人为本”中的“人”,还应包括我们的祖辈,即历史人物。
    根据地域或户口标准,又有“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划分。生活在这两个不同地方的人,在一些方面几乎是天壤之别,改革开放前尤其如此;改革开放后,这种差异在不断缩小,但不同生活待遇导致的生活质量的差异仍然是我国未来几代领导人必须面对的问题。有限的资源怎样分配才能皆大欢喜或至少令多数人满意?一碗水端得太平可能会重蹈“大跃进”时的绝对平均主义;端得太斜可能既会溢出碗中的水、导致资源浪费,又会引发社会问题;往哪个方向倾斜、倾斜到什么程度是领导人必须考虑的问题。“城里人”、“乡下人”,哪种人是“以人为本”的重点?从近年国家出台的政策来看,目前“三农”问题是国家的倾钭方向。但“乡下人”也有不同,产粮大省的农民应该是“支农”、“惠农”政策的重点。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而言,国家补贴的钱或许并不急需;但对贫困地区的农民而言,“支农”、“惠家”的补贴可能就是一笔十分重要的收入了。
    还有,根据性别,可以分为男人和女人;根据年龄,可以分成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和儿童;根据民族,可以分为汉族、壮族、维吾尔族等56个民族。这个单子可以开得很长很长。以上分析旨在提供一种思路:“以人为本”是否有的人被忽视了?谁才是“以人为本”的主要客体?“以人为本”当然是以最广大的中国人为本,但在十三亿中国人中,谁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谁才是“以人为本”的着力点?做什么事都不可能一刀切,“以人为本”也不例外。深入分析“以人为本”的客体后,明白了“以人为本”的着力点,我们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知道了“以人为本”的主要着力点后,还须知道哪些人应该“以人为本”,即须知道“以人为本”的主体。
    谁该“以人为本”?马克思认为,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而每个人都构成自己及其他人生活的环境。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工作和生活中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所有人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最好的人文环境,争取使所有人都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争取使所有人都感受到和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所有人都“以人为本”是我们的最高理想和追求,但由于每个人的能力和所拥有的资源不一样,对“以人为本”的认识和实践效果也不一样,所以“以人为本”的主体略有主次之分。
    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对象是各级干部和广大党员,尤其是党政干部。总体而言,他们的能力比一般人强,可支配的资源比一般人多。由于党政干部拥有某些特殊的资源和权力,例如他们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实施那些已经制定和颁布的法律法规并监督其实施情况等。所以,一般而言,党政干部对别人的影响比别人对他们的影响大,在落实“以人为本”的实践中,他们的影响和作用也比一般人大,因此他们应该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最主要的主体。
    各类大、中、小企业家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比较重要的主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不断完善和巩固,企业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因此企业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与日俱增。企业家日益成为我国社会的优势群体,他们的能力比一般人强,所拥有和可支配的资源也比一般人多,因此他们对其他人的作用和影响、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都比一般人大。在某些方面他们的作用和影响甚至比一般的党政干部还大,因此他们也应该是落实“以人为本”的主要主体之一。
    除了上面分析的两种人外,其他在社会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拥有相对多资源的人也应该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主体。囿于篇幅,笔者在此不一一展开。
    总而言之,“以人为本”的客体是那些相对弱势的群体,他们更需要别人的照顾和帮助;主体则是那些能力相对较强,拥有相对较多权力和资源的优势群体。只有当主体认清客体、明确着力点、清楚地知道劲往哪儿使的时候,客体才能得到真正的尊重,他们的利益才能较好地得到维护,他们的人生价值才可能得到较好地实现,这样,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目的。
  (作者系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以人为本”之客体与主体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理论】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