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学校,有相当数量的贫困生。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健康成长,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在扶贫的过程中,不仅仅解决个别贫困生的困难,也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养成他们的良好品德?曾都区唐县镇小学,将“扶贫”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做了一些颇有收效的尝试与探索。
一个“漏报”的贫困生
去年秋季开学后,唐县镇小学也同许多学校一样,忙于“贫困寄宿生生活补贴”的宣传、摸底、申报工作,当全校符合条件的学生名单,经过所有程序已经确定,补助款即将下发的时候,一个农村老人来到学校,找到校长代保成反映情况:其子在外打工受伤,儿媳外出下落不明,孙女李成晨在镇小上学,生活很困难。贫困生申请生活补贴时,孙女不愿说自己家的情况……
贫困生的生活补贴是一学年一定,此时已经无法补报。代保成决定发动师生捐助,同时引导学生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品德。
李成晨的班主任老师刘兰英,回忆起当时同学们踊跃捐款的情况,依然感动不已。当讲完李成晨家里的情况,同学们你2元、他5元,纷纷掏出身上的零花钱,许多贫困生也毫不犹豫地捐款捐物。
从“扶贫”到“互助”
谌菲一,也是一名贫困生。当她听老师讲了李成晨家里的困难,把身上仅有的5元钱拿了出来。后来,她更是省吃俭用,每每攒个七元八元的,就赶紧把钱捐给李成晨。
“几块钱对你也很宝贵,你为什么不留着?”记者问。
“李成晨比我更困难,比我更需要帮助。”谌菲一说,“以前,我有困难,没有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心里很难受。”
“那你帮助了别人,是什么感觉?”
“很快乐呀!老师说,人,应该有爱心。帮助别人,就是帮助你自己。现在,同学中谁有什么困难,马上就有人主动帮助了。”
从“扶贫”到“互助”,这样的故事,在该校时时发生着。
四年级学生李彩虹病了,同学刘双立刻陪着去看病拿药。李彩虹在教室呕吐了,坐在前边的贾凌君马上跑去倒水给她漱口,梅正伟立即拿起扫帚、提着撮箕跑到操场上,提着满满一撮箕沙撒在呕吐物上……
老师的“润物无声”
“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诗歌朗诵比赛、星级学生评选、师生谈心……学校通过各种方式教育学生,养成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同时,该校倡导老师以身作则,老师们自身的爱心行为,也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悄悄地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田。
记者在该校采访的时候,正遇见一年级数学教师张宗勤给学生们梳辫子。张老师说,这么小的孩子,人家家长是信任学校和老师,才送到学校住读的,我们照顾好这些孩子,是应该做的事情。其他老师们也纷纷说,只要一下雨,张老师就到同事家找鞋子袜子的,将这些“小不点”不小心打湿的鞋袜换下来。
记者问那些孩子们:“喜不喜欢老师?”他们一边齐声高呼“喜欢”,一边依偎在老师的身旁。尽管,这些幼小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用语言将对老师的爱戴表达出来,但他们的身姿、他们的笑容,已经鲜明地回应着“爱”的滋润。
而稍大些的学生,则自觉地将这种“爱”的回应,表现在行为中。该校实行 “垃圾不落地”、“垃圾分类”,有些学生就主动提出,将可回收的废品卖掉,卖的钱捐给有困难的同学。于是,本来是很枯燥的回收垃圾,变成了学生们热衷参与的“爱心”行动。
本报记者 张顺 通讯员 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