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初中的时候,我在历史课堂上知道了埃及,知道了金字塔,当时就暗暗许下一个心愿,等我长大了,有条件了,一定要到埃及去,亲眼看看那里的金字塔。
一转眼,四十多年过去了,我终于实现了当年的愿望。来到了埃及,亲眼目睹了那些高高矗立在茫茫沙漠上的神秘金字塔。
那是一个阳光普照的下午。我们乘坐的大轿车从开罗城缓缓开出,越过尼罗河,来到开罗城西南10公里处的吉萨区。这里是一片沙漠。不,应该说是沙山。沙山一座连一座,连绵起伏,浩瀚无际。远远看去,就像一片波涛汹涌的金色海洋。在埃及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95%的地方都是这种寸草不生的大沙漠。在这样严酷的地理环境中,竟然产生了一个辉煌的文明古国!
下了车,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雄伟壮观的金字塔,像一个大写的“金”字,高高地矗立在沙漠之中。阳光照在金字塔上,把伟岸的塔体连同沙地照射得一片金黄,熠熠生辉!
金字塔是埃及5000年前古王朝法老的陵墓。那时的法老们认为,人不过是人世间的匆匆过客,死后的陵墓却是永久的住所。埃及历史上的第三至第六王朝,为法老埃及的兴盛时期,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巩固,所以,王朝有充足的财力建造雄伟气派的金字塔。
据导游介绍,埃及古王朝时期共建造了99座金字塔,全部集中在尼罗河西岸。古埃及人崇拜太阳神,认为人的生死有如太阳的东升西落。人活着时在尼罗河东岸生息,死后应在西岸升天。高高的金字塔缩短了人间与天界的距离,死者的灵魂攀上金字塔顶,犹如登上了升天的天梯,然后,乘着金色的阳光,缓缓升入天界。
吉萨区最大的金字塔有三座。第一座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依次是其儿子哈夫拉和孙子门卡拉的金字塔。三座金字塔依次排开,巍然屹立。胡夫金字塔和门卡拉金字塔的旁边,还各建有三座小金字塔,分别是这些法老们的母亲和妃子陵墓,与那些巍巍大观的法老金字塔相比,真是相形见绌,天壤之异。
胡夫金字塔是三座金字塔中最雄伟壮观的一座。塔体原高146.5米,因年久风化,顶端剥落10米。塔底呈正方形,边长230米,占地面积五万余平方米。整个金字塔由230万块巨石砌成,每块石头平均重达2.5吨。据说,建造胡夫金字塔曾动用10万民夫,历时30年才完成这座宏伟的建筑。更令人惊叹的是,那么大的一块块巨石,都打磨得方方正正、平平整整。石块之间没有任何粘接物,却镶砌得严丝合缝,以至于锋利的小刀也插不进石块之间的缝隙。
哈夫拉金字塔屹立于三座金字塔的中央。他的金字塔不能超过父亲的高度,故比胡夫金字塔低三米。但是,哈夫拉金字塔的建筑形式更加完美。塔的前面,还建有庙宇建筑群。虽然这些庙宇早已坍塌,但从那些遗存的高大石门、粗壮圆柱、幽长石廊和动物石刻身上,仍可窥见当年的繁华与辉煌!
最为游人们引以注目的,是那座与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更为古老,更为神秘的斯芬克斯的笑。这座面部像哈夫拉的狮身人面像,高22米,长57米,除狮爪外,全部由一块巨石雕成。斯芬克斯遥望着尼罗河,遥望着开罗城,遥望着东方,带着永远的微笑,一笑就是5000年!他笑看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笑看政风人事的波谲云诡,笑看碌碌尘世的芸芸众生,笑看历史长河的滚滚东流。在他的笑眼里,尼罗河的碧水北泻,涛声依旧,奔流不息五千年;在他的笑眼里,埃及的古老文明,生生不泯,美誉播扬全世界!
离哈夫拉金字塔基座十多米远的沙地上,有一座小小的门,由此可以进入哈夫拉金字塔的墓室。进门后有一条斜长的石壁通道,通道是从坚硬的岩石中凿出来的,这是数千年前盗墓者的“杰作”。通道非常低矮狭窄,人要佝着身子才能通过。只走了一会儿,我便觉得腰酸腿胀,大汗淋漓。通道长约百米,先是由上而下,二三十米后平行,然后又缓缓向上,最后右拐横行,才来到法老的墓室。通道里装有电灯和通风设备,使墓道不致于黑暗、让人窒息。
墓室是一方大大的石坑,里面有石棺石盖,但石棺里空无一物。陪葬的金银财宝连同法老的尸身木乃伊早被盗墓者洗劫一空。导游介绍说,吉萨区的99座金字塔全部被盗,无一幸免。遥想当年那些身世显赫、权倾朝野的法老们,动用数十万民夫和国库的大量金银,为自己修建了雄伟壮观、坚固无比的高大金字塔,以为死后可以安息。孰料想,安息之地难安息,永久居所不永久!
出了墓室,导游带领我们乘车来到一座沙山的高处。从这里向东俯视,三座金字塔历历在目,尽收眼底。依然强劲的夕阳斜晖洒在广袤的沙漠上,看着那一座座通体金黄的金字塔,我不由产生出无数遐想:金字塔虽然雄伟壮观,但终究是古代文明的余辉,是一部凝固了的历史。灿烂辉煌的埃及古国之后,从公元6世纪起,先后被波斯人、马其顿人、罗马人征服。后来,又先后沦为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再后来,又相继沦为英、法帝国的殖民地。苦难的埃及,被奴役和殖民的时间长达1300余年!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埃及人民才摆脱英、法帝国的统治,成立了自己的共和国。成立共和国后,埃及人民又为了捍卫苏伊士运河和西奈半岛的主权,同英、法帝国和以色列军队进行了近30年的浴血奋战。
历史的辉煌既是一个民族的骄傲,又易成为一个民族的包袱。只有不断创新,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远不变的灵魂!
(熊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