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是原始生态林,自然、优美;城市是人造林,永不停歇,充满动感。我们离不开村庄,因为它是心灵的原点;我们热爱城市,因为它能满足我们的欲望。
小时候,应山城就是我眼中的城市。要去城关的头天晚上,父亲会从藏柜里放出一袋谷,加工成米。第二天一早,父亲用自行车载着米,我在后面吭哧吭哧地推,十五里路慢慢推着,天亮正好进城。白净的大米卖给好像都很白净的城里人。然后拿着卖米的钱和父亲一起去买头天商计好的东西。于是,印台公园的滑梯、新华书店的书、回族馆的热干面、小商品市场的衣服,构成了我对城市最初的印象。抛苗、插秧、灌溉、起沟、收割、碾谷……一粒米在乡村中产生,我直击并感受了父母所有的艰辛劳作,让我开始懂得付出与收获的紧密依存关系,懂得所有的欣慰都来自过程的艰辛。我的一切来自乡村,我的印记就是乡村的印记。
乡村有信仰。它来自母亲的言谈。母亲说因果相报,要与人为善。它来自于乡邻俚语。精神敬仰犹在,有所忌惮,有所遵从。
乡村敬畏自然。农人顺时而作。外公说,霜降种麦不消问得;聋哑的二爷,总在雨前给庄稼接肥……人和自然交换着能量,人精心伺弄着土地,土地再给予回赠。人的生活和阳光、雨水、季节息息相关。
乡村很美。“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山水意境从乡村浸润开去,温暖了诗人的梦,惊艳了画家的笔触。
乡村在倾听城市。城市的声音从极远处传来,被阻挡,被消融,又有另外一些声音掺杂进来,轰鸣作响,很是模糊却又清晰能辨——那就是城市的声音。城市的声色那么丰富张扬,身处乡村我们会感到失落。我们想去扩张我们的人生疆场,城市就是欲望的海洋。
乡村忍受孤寂,而城市忍受隔阂。无数的科技和很多纷繁的活动,只是为了消除钢筋水泥中的聚居者们的隔阂,去让一个生命向另一个生命表达。
虽然我们一刻也没有停止对自然、对宁静的向往,但事实是我们离不开喧嚣,我们无法停止。“宁静”有时更令现代人抓狂。
古人说大隐隐于市。问题是灯红酒绿中,要费多大劲儿才能按捺得住?科学的理性告诉我们根本没有来世,你还会花五百年去等那个必经的人?知道做了亏心事不一定天打雷劈,在难以抉择之时你还会固守自己的良心吗?
喜欢一些在田野村托下的乡村农舍或城堡的图片,是那样的恬静、悠远!那是精神家园坚固而精致的壁垒,属于自己,不被轻易改变。
(武长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