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列第一的中西意蕴
时下,娱乐或不那么娱乐的赛事,都时兴PK,结果往往是,天无二日,台无二主,少有并列第一的皆大欢喜结局。 近日看了一部美国电影,名为《阿基拉和拼字比赛》。既然是比赛,就要一轮一轮地PK,P来P去,台上就剩下一个黑人女孩阿基拉,和一个华裔少年赵迪伦,即第一名或第二名的候选者。 但一向崇尚个人奋斗的美国导演,竟给观众导出一个并列第一的结局。美国佬似乎没有多少“面子”观点与“和事佬”精神,他们为什么要这么 “并列”一下呢? 即使是剧中人,对这“并列第一”,也是完全出乎意料的。大赛前,小选手们聚会放松一下,阿基拉去邀赵迪伦,却见赵迪伦的父亲,正在声嘶力竭地,对他进行“背水一战”式的“战前动员”:“你前年是第二,去年是第二,今年再不得第一,你就没有机会了!” 尽管赵先生在美国,在剧中,但这样的话,我们还是觉得再熟悉不过。是对“第一”的热爱、执着,还是这美国的拼字比赛,也如中国的奥赛一样,能在升学时加分?不得而知。 自然,阿基拉没能把赵迪伦邀出来。11岁的阿基拉,走的是一条与赵迪伦截然不同的道路。 她曾是一个“问题学生”,经常逃课,考试不及格,甚至常做些让人莫名其妙的怪事。6岁时丧失父亲的巨痛,已将她置于落落寡欢的困境。她只喜欢拼字,那是她父亲活着的时候,与她一起常玩的游戏。幸运的是,老师和校长发现了她拼字的特长和极高的天分,并推荐专家对她进行专门训练。 她没有受到赵迪伦那样的呵斥,甚至,她在一般人看来是缺点的动作特征,也变成了激活潜能的触发点。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手里却做着小动作,我们的教师会如何面对?“注意力集中!”“放规矩点!”大概在我们常常听到的话中,还是算比较客气的。 阿基拉就有这样的小动作。在回答拼字答案的时候,她的手不由自主地在腿上拍打着。而她的指导老师,不仅没有指责批评,而且惊异地发现,随着她手掌有节奏地拍打,那些很难记起的字母,竟一个个从她嘴里迸出。 于是,我们面前出现了一幅幅颇为陌生的画面:阿基拉背诵英文单词,老师在一旁敲打着节奏;阿基拉参加比赛,竟蹦蹦跳跳地说着答案…… 丑小鸭变成了小天鹅,当阿基拉一步步从学校比赛、地区比赛中胜出,进入全国比赛的时候,她却执意要退出比赛了。因为,她最好的朋友因她忙于准备比赛,不愿和她玩儿了。 赛前,老师悄悄买了几张到华盛顿的机票,说是大赛组委会送给选手及其亲友的。阿基拉和朋友喜出望外地一同来到了华盛顿,竞技状态正佳的阿基拉,仿佛只需伸手就可将第一名的桂冠戴到自己的头上。 但在一个拼读过多次的单词面前,阿基拉却卡壳了——她不愿再看到赵迪伦受他父亲的训斥。赵迪伦也发现了她故意的出错,也以故意出错打出“平局”。 一场以淘汰对方的PK,竟演变成竞相淘汰自己的僵局。阿基拉的善良与友爱,自不必说;而赵迪伦的小“男子气”里,也饱含着对其父高压政策的叛逆。 戏演到这个地方,似乎给导演和观众都出了一道难题。节骨眼上,大赛评委们没有法外施恩,而是抖出一条极少派上用场的规则:如果两位选手,可以完全正确地拼出难度最高的若干个英文字,即可并列第一。 结果,阿基拉和赵迪伦,轻装上阵,才思泉涌;戏里戏外,皆大欢喜。 这与中国古典的“大团圆”结局,似不尽相同。阿基拉们告诉人们:“第一”或曰“状元”、“冠军”,不是最重要的,其中,蕴含着太多的东西。 (本报记者 张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