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里种出“金疙瘩”
——我市农民探索出多种高效种植模式
作者:陈晓林祁鑫韧
“脸朝黄土背朝天,只能混个肚儿圆”,曾是农民高付出低收益的真实写照。但9月中旬,记者随市农业局专家在农村采访时发现,勤劳智慧的乡亲们探索出了多种高效栽培模式,亩收入可达5000元甚至上万元,用实践证明“种田也可致富”。 淅河魏岗模式:立体套种 一年多熟 初秋时节,随州经济开发区淅河镇魏岗村7组村民魏义生家棉花地里,一个个棉桃已经咧开了嘴,吐出雪白的棉絮,一片丰收的景象。 魏家种了4亩地,全部采用“一年四熟”的套种模式。9月底,不待棉花收完,将在棉株空隙栽下白菜苗。待棉花全部收完,大白菜已初步长成。之后是套种菜豌豆,不待菜豌豆上市,地里又套种了西瓜。一年时间里,地里相续收获菜豌豆、西瓜、棉花、白菜四茬作物,此伏彼起,一波接着一波。 据测算,魏家的每亩地,四茬总产值7770元,除去农药、种苗、肥料的投入790元,纯收入达到6980元。 魏义生的立体套种不是个例。人均8分地的魏岗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有人尝试棉田套种西瓜。近几年来,该村立体套种面积一直稳定在1500亩左右,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其中,“一年四熟”的有200多亩,“一年三熟”(西瓜-棉花-白菜或豌豆)的有1300多亩。每亩年纯收入一般在5000元以上,是常规“稻麦两熟”模式的四五倍。 长岭李畈模式:粮食高产 经济高效 广水市长岭镇李畈村采用 “中稻-白萝卜-地膜马铃薯”种植模式,既实现了两季粮食(稻谷、马铃薯)的高产,又实现了年亩均6500元的高收益。 李畈村党支部书记李学善介绍,这种模式是,上年12月,利用地膜覆盖技术,栽植内蒙古“克新6号”中熟马铃薯,下年5月出售,亩产1550公斤,亩产值2800元以上;之后,种植杂交水稻,亩产750公斤左右,产值1200元;中稻收割后,施用鸡、猪、鸽粪等有机肥,于9月下旬再种一季“白玉春”长白萝卜,11月收获,亩产5000公斤,产值两三千元。 洛阳九口堰模式:稻菇连作 亩收万元 曾都区洛阳镇九口堰村王德友、蔡艳安等村民,从去年开始在镇食用菌协会的指导下,试验“稻-菇”连作种植模式获得成功,目前正在进一步推广。采用这种模式,既符合循环农业经济的要求,又有高达上万元的收入。 “稻-菇”连作模式,即在9月下旬中稻收割后,将已点种的袋料转移至稻田培育,像种植木耳一样,架小型抽水机喷水,冬春季节出菇。这种模式,种菇用料省,袋料从室内移至稻田,省去划袋工序;香菇生产的废料,可就地转化为稻田农家肥,实现循环利用。 (本报记者 陈晓林 祁鑫韧 通讯员 戚远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