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冠小屯温暖如春,“全国百家党报社长总编看柳州”活动渐入佳境。下午6时许,我随百十位同行终于踏进了冠小屯的寨门,神往已久的侗寨“百家宴”,徐徐揭开了序幕。
冠小屯是个纯粹的侗乡,100多户人家均为侗族。地道的原生态“百家宴”,深受中外游客的青睐。
进寨没走几步,歌声乍起,一排排侗族姑娘在石阶上挡住去路,两边顽皮可爱的村童露出了得意的笑脸。“秀才”遇到“刘三姐”,自甘下风,只把感谢的话儿唱过去,也算蒙混过关,姑娘们诙谐幽默的“拦路歌”改为热烈欢快的“迎宾曲”。伴着姑娘们的歌声,踏着小伙子的芦笙旋律,越过宽阔、平缓的层层石阶,登上了鼓楼坪。
鼓楼坪实为鼓楼广场,气势恢弘的鼓楼、古风古韵的戏台、浑然一体的亭廊,四周环列,围成一方阔地。这里位于寨子的中心,占据制高点,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在此领略 “百家宴”的风采,当感荣耀。
“百家宴”本来就是侗寨接待贵客最隆重的仪式和最高礼遇。相传,有位英雄从天而来降服了洪魔,家家户户都想款待,可英雄第二天就要离开村寨。于是一位漂亮的侗族姑娘想出一个办法,每家做几道最拿手的菜,摆在一起,共同款待英雄。从此,“百家宴”成为侗寨习俗,摇曳多姿的侗寨风情平添了几分神秘。
千百年积淀的美丽传说,就在眼前演绎,并参与其中,真有点应接不暇。我站在长廊上,手捧着刚打的油茶,浓浓的米香扑鼻而来。几口下肚,不及细品,风情歌舞上场了。
竹林般的芦笙,万管齐奏,天籁之音,在侗寨山谷间回响,带来远古的呼唤,这声音好像早已融进了共同的血脉和灵魂。身着民族盛装、佩戴精美银饰的姑娘载歌载舞,其歌之美,犹如有虫鸟、溪流之声相助;其舞之美,好似有春风、闪电之姿相伴。“多耶”舞即集体舞跳起来了,姑娘手牵手,绕圈舞动;芦笙乐手“踏歌而舞”,边吹边舞,移动开来;客人加进来了,相互搭着肩,渐渐舞起一条巨龙,舒展、卷曲、立起、下沉,在广场和戏台间,舞出万千风姿,歌舞达到高潮。
夜幕降临,鼓楼坪灯火通明。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乡亲放下黄灿灿的密封竹篮和红彤彤的土制炭炉,支起桌凳,霎时,偌大的广场摆满了美味佳肴。
我坐在一个小桌边,主人是一对老年夫妻,穿戴干净齐整,黝黑的脸庞透出红润。桌上的火锅早已煮开,咕嘟作响;十多盘菜,荤素兼备,秀色可餐。男主人给我斟了一杯酒,说是米酒,度数低,多喝几杯不碍事。品了一口,一点没有米酒的甜味,度数也高得多。一连干了几杯,正如俗谚所说,“好酒不甜”。我夹起一块肥肉压酒,油而不腻,但酸味儿甚浓,又尝了鱼、鸭、火锅里的丸子,都不离酸。“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倒蹿”,“侗家盛宴,碗碗见酸”,这些酸菜都是腌制而成,可长时间保存,腌鱼可放二三十年,不是大庆大典不开坛。初吃腌酸不大适应,主人便给我盛了一勺糯米饭,和着饭吃,渐渐有些滋味,酸味纯正,腹内溢香。
刚吃出点名堂,“推磨转圈”开始了。我起身加入浩荡的人流,吃“合拢饭”,喝“转转酒”,又尝到了酸鸡、酸鹅、酸牛肉、酸蚂蚱、酸蜻蜓,屡试不爽。酒醉饭饱之际,我随意坐下,身旁的一个小伙子立马斟上酒,邀我同饮,那满脸的纯真令人无言推辞,我一饮而尽。
尚未缓过气,七八个花枝招展的姑娘端着美酒,唱着祝酒歌,飘然而来。我欲起身,却被姑娘们按着肩,揪着耳,动弹不得。随着一阵阵春潮般的“呀——呼”声,一杯杯美酒顷刻尽收腹中,姑娘欢笑而去。此时,我才有所明白清人的诗句:“吹彻芦笙岁又终,鼓楼围坐话年丰。酸鱼糯饭常留客,染齿无劳借箸功。”醉眼朦胧,依稀见得一位女客也在亲身体验“染齿无劳借箸功”的神韵,不过敬酒的却是几个小伙子。祝酒歌此起彼伏,百家盛宴,一片欢腾。
吃罢宴席,宾主兴致犹浓,又在戏台上对唱山歌,不知不觉,夜色已深,“心的感觉更接近”。
狂欢之后是惜别,父老乡亲唱着“送别歌”,一路相送,“用心留你不要走”,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返回的车在蜿蜒的山路上起伏,心还在村寨里寻觅。鼓楼上的四个大字“里仁为美”在脑海里浮现、定格、演化,变成了“和睦为美”、“和谐为美”。
(肖福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