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以笔为桥随州兵

  认识黄刚桥是在去年四月份同去西安采访的途中,谨言慎行的他并没有因为是老乡而引起我更多的关注。不久,他的事迹上了《解放军报》副刊,让人刮目相看。怎么讲呢?打个比方,一名普通士兵上军报,相当于一位普通的百姓上了 《人民日报》!同为从湖北走出的兵,我为他自豪而骄傲。
    黄刚桥出生在随州市淅河镇,从小学就喜欢读书写点东西。上初中时,一篇作文《秋天的故事》让他名振校内外:班上的同学清一色写的是秋天的喜悦,而他独树一帜写清洁工的背影,称赞清洁工打扮了秋天,加上“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等佳句的巧妙运用,这篇作文成了当年学校的经典范文。
    初中毕业后,身为家中的长子,迫于生计,他只能选择辍学,像千千万万的农民子弟一样,进城打工。1998年秋收季节,在武汉某工地挥汗如雨的他,看到了一张征兵宣传广告,迫不及待地跑到宿舍里,给随州市武装部政委写了一封信。在信里“我要当兵”四个醒目大字是用自己鲜血淋淋的右手指写的,他以血明志并发誓要在军营闯出点名堂。
    那一年,黄刚桥如愿地穿上了军装,把父母的期望连同自己的青春理想一同打进了那沉重背包。泪别随州,跨过唐古拉山,走进西藏,他来到海拔37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那是一片褐色的土地,海拔高、氧气少、自然条件差。面对头痛、目眩、无力、气短、心悸、厌食、失眠等,他坚强地认为那只是到达海的彼岸肯定要撞击的礁石;面对头发脱落、指甲下陷、脸色青紫、嘴唇乌黑浮肿等,他自信那只是彩虹出现前的一点乌云;面对每天齐步、正步、跑步等既单调乏味又紧张艰苦的新兵训练生活,他不以为苦,而是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业余时间坚持搞创作、帮忙、办板报,训练间和战友拉歌、玩游戏等军营特有的快乐里。新兵连结束时,会写东西、会刀功“文武双全”的黄刚桥成了香饽饽——拉萨大站要他去当文书,他却选择在拉萨兵站的饮食班做了一名饮食员。后来,他被挑选到敦煌教导队学厨师,担任起炊事班长一职。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黄刚桥一有空就抱着大本大本的书一字一字地啃,同时用手中的笔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描绘出来。他想通过文字让外界了解高原、了解藏族人民,让随州的父老了解他们进藏的高原子弟兵。同时,也想让藏族的同胞了解内地,了解随州文化、特产,了解随州的历史与发展。一次次的投稿杳无音信,面对“石沉大海”的处境,他并没有气馁,仍然坚持了下来。终于,一篇《不发我也写》的文章终于被《西藏日报》刊登了!处女作的小小成功,更加激起了黄刚桥的创作欲望,他先后报考了武汉秘书进修学院、军队新闻报道进修学院、军地两用人才进修学院等等,系统学习写作专业知识。在高原寂静的天空下,在简陋的书桌前,他挑灯夜战坚持写作。渐渐地,他的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开始频见全国各地报刊,并获得全国征文大赛等多个奖项,连续三年被军级单位评为自学成才标兵。2006年建军节,一座连结西藏与内地的桥梁,一本介绍西藏人文地理、风俗民情,及内地人随州兵在西域的精神面貌的书——散文集《走在雪域阳光里》正式出版了,作者黄刚桥。
    如今,黄刚桥步入军营已十一个年头了。在这十一年里,他像一只雄鹰翱翔在高原,以笔为桥,向读者介绍了随州与编钟文化、烈山农耕文明发源地等等,沟通着随州与西藏,沟通着军营与社会……
  
    ●龚东阳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以笔为桥随州兵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副刊】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