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加大“法律进企业”力度推进法治随州建设步伐
李志翔
  企业是国家、社会的基础细胞,其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得好坏,对建设法治国家、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和推进依法治企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随着“五五”普法工作不断深入,我市的“法律进企业”活动正在蓬勃开展,通过以法制教育为企业出谋划策、帮助解决涉法事务等措施,促进了企业和谐健康发展,深受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好评。不过,在活动中我们也发现,由于认识原因和工作方式方法等问题,使得一些企业普法工作难以有效推进,少数中小企业甚至形成 “普法盲区”,与法治随州建设要求差距很大。从实践中看,“法律进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型民营企业对“法律进企业”认识不足。有些企业主存在重经营、轻普法的思想,少数民营企业主甚至害怕员工知法、懂法,认为员工法律知识多了反而不利于管理,对“法律进企业”有抵触情绪,对普法工作消极应付。
    二是部分企业普法工作短期行为突出。有些企业普法工作没有长远规划;有些企业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不健全;有些企业有计划安排却无检查落实和保障措施;还有些企业为应付只在纸上做文章,干部职工说到普法一无所知;更有甚者,有的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厂规、厂纪)与法律相悖,明显违反《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还有的企业直到打官司时才想到学法、用法。
    三是部分企业将普法教育与法治实践割裂开来。“纸上谈兵”、学用两张皮是企业中比较普遍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小型民营企业习惯于“家族式”管理,没有防范风险意识,即使让律师介入也仅仅是把律师当“消防队员”,要到“失火”酿成大灾,才知道“法律进企业”的重要。殊不知,企业不依法治企、诚信经营,从“人治”走向“法治”,是不可能做大做强的,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也必然脆弱。
    据此,笔者就“法律进企业”提出以下四条建议与对策: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思想认识上进一步提高。“法律进企业”对建设法治社会、提高员工法治意识、培养遵纪守法公民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企业开展普法教育是弘扬法治精神、彻底摒弃“人治”思想的根本途径。法治精神是推动法治化进程的原动力,是一种可以沉积的民族文化,“法律进企业”能使广大员工成为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使企业员工成为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进而促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逐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为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法律进企业”是化解企业经营风险、保障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企业和员工都是大有裨益的。
    建立健全依法治企领导机构,将“法律进企业”纳入工作规划并一同考核。依法治企既是落实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为此,必须建立健全依法治企领导机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此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在生产经营中,特别是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时,应主动将“法律进企业”纳入工作目标和计划,纳入总体目标考核体系,纳入单位及领导年度“三个文明”评比和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比资格,逐步营造企业良好的法治环境。
    注重学法效果,科学设定内容。在法制教育对象上,重点加强企业领导、经营人员的学习。企业领导是企业发展、运营的决策者,在学法用法上具有示范效应。以此为抓手,进而辐射影响到员工及其他人员,最终可以达到依法治企、诚信经营、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治安和市场经济秩序的目的。在普法方式上,可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可以举办专门的法律讲座,联合有关部门办班。可以邀请法律专家、普法骨干讲课,也可以让业务科室的领导讲专业法规。在法制教育内容上,尽量做到全面、科学、有针对性。既要宣传国家大法、基本法,又要兼顾有关广大公民、特别是企业员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既讲义务和责任,又讲权利和保护。特别是针对企业出现的经济、责任纠纷,结合法律进行分析,增强员工的法律素质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使企业从业人员掌握与自身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知晓规避法律风险,寻求法律救济的渠道和方法。
    坚持普法用法并重,推进依法治企。首先,企业通过建章立制,完善和规范企业运行机制,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其次,企业通过法律参与,减少纠纷。坚持“决策先问法、违法不决策”,减少和化解经营风险,保障企业健康发展。再次,企业通过法律维权,保障权益。充分利用诉讼、仲裁、非诉代理等法律武器及时主张权利,挽回损失。 (作者系随州市司法局副局长)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加大“法律进企业”力度推进法治随州建设步伐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理论】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