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帮助留守生
父母双方外出打工,不少孩子成了留守生。这些学生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要经历前所未有的境遇。有的不适应,感到孤独无助,有的承受不了新的压力,诚惶诚恐,有的劳累过度,力不从心,等等。 针对上述情况,我用心了解留守生,给他们久违的亲情。 由于孩子的父母经常外出,一年回家一次或两次,有时甚至几年不回家一次,导致徐某学习兴趣不高,情绪不稳定,兴趣来了他就学,作业马马虎虎,但兴趣失去后,他不光不做,反而不交作业了,经常出现冷坐、发呆,偶尔傻笑的现象。因此,他在学习上只要有一点进步,我就给予鼓励,“你今天写的这么好啊!这样做你一定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听到我的鼓励后,他笑了,笑得那么甜,笑得那么天真!这样他从不动笔,变为能交作业,而且经常这样做了。每当他发呆时,我轻轻来到他的身边,低声说:想爸妈了吗?他看看我,就点点头,这时,我便顺手摸摸他的头,拍拍背,他终于感到了的温暖。 作为班主任,要以真诚的爱心去医治留守生的心灵创伤,去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徐某不讲卫生,身上气味难闻,甚至热了不知道脱一件衣裳,几件衣裳就一直穿下去,学生都不愿靠近他。得知这种情况后,我找他先说明我的看法,老师不愿意自己的学生在班级中受到同学的鄙视。他听后很难过地说,因为我爸妈在外打工,每次回家是奶奶给我洗衣服,有时很忙,就不洗。我听了孩子的倾诉后,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不知是哪种滋味,忙说:别担心,老师来帮你。从此,每天我都要检查他的洗漱情况,热时督促他脱一件衣服,冷时催促他赶快加上衣服。经过这么一收理,他变成一个漂亮的小男孩了,同学们也爱跟他在一起玩了。 要培养留守生的学习兴趣。 留守生往往是人在学校心在外,特别是别人的父母来看孩子时,他总想起自己的父母,那眼神是多么的羡慕。这时班主任要有意识地把他的精力吸引到学习上来,先激发他的学习兴趣,然后为他们补课,指导学习方法,使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取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 经常跟留守儿童的父母取得联系,定期沟通。把留守生品德、心理状况和学习发展趋势及时告诉家长,并提出建议,使学校内外对留守生的影响产生合力。要求他们配合学校督促留守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告诉家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做到挣钱、养家两不误,从而减少留守生,创造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希望家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沟通时间的分配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能给孩子打一次电话,与孩子交流一次。如果经济允许,可以一个学期中间回来一次,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亲子互动与沟通的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考试,要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理、心理与情感,更多地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最好用书信的方式,这对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有些留守生通常是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心的感受,如果其父母经常与子女有书信交往,子女就可以把父母作为一种倾诉的对象。 转变留守生临时监护人错误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上,还要特别重视在日常生活中锻炼意志,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使孩子全面发展。 (龚仕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