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班”与“数学之美”
中小学生的暑假生活中,很多都与“兴趣班”有缘,有的甚至“套种”“间种”,身跨数班,疲于奔走。利用暑假没有课业负担的时光,让孩子学习一些琴棋书画,既丰富了暑假生活,又培养了“艺术细胞”,应该是皆大欢喜的好事。但在现实中,一些家长及孩子却“欢喜”不起来。 笔者曾看到一个孩子,刚刚挨了家长耳光后,含着眼泪拉琴的情景。那琴声,听起来,与其说是音乐,倒不如说是哭声。 棍棒底下出孝子、出才子,似乎有我们自身的文化渊源。丘成桐先生幼时不好好读书,被父亲“打掌心”;郎朗对钢琴丧失信心和兴趣的时候,其父一怒之下,要他“要么跳楼,要么吃药”。 但这并不等于说,只要会“打掌心”,会逼“跳楼”,就也能打出一个“数学皇帝”,也能逼出一个“钢琴天才”。 兴趣的培养,正如一般的学习过程,有时也很“无趣”,并不总能时时享受到趣味的快乐。少年儿童限于认知水平,大多是“现实主义者”,自然不一定意识到自己有必要对自己的未来“投资”,所以,丘父的“打掌心”与郎爸的“跳楼”威胁等强制措施,或许有其存在的合理意义。 但丘成桐、郎朗的成才,却绝对不能记在“打掌心”与“跳楼”的功劳簿上。因为,在“打掌心”“跳楼”之外,丘父与郎爸一定还做了很多。而“打掌心”与“跳楼”,也只不过是在无尽的关心、引导、呵护之外,一个插曲,一点花絮。 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成为丘成桐,成为郎朗,成为天才,成为大师,但我们可以人人都有自己的兴趣,都可以从学习、工作中,去体验生活的乐趣。 “数学之美”,是丘成桐先生对自己数学兴趣的体验与升华。丘成桐先生说:“数学之美在于简约严谨,应用一些简单的数学定理把大自然万物的关系描述出来。我想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也可以体会到数学的美,比如,电脑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来解释。以简驭繁,这是一种很美好的感觉。这是与文化艺术共通的语言,张大千的国画,寥寥几笔,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文学最高境界,是美的境界,而数学也具有诗歌和散文的内在气质,达到一定的境界后,也能体会和享受到数学之美。数学既有文学性的方面,也有应用性的方面,我对这些都感兴趣,探讨它们之间妙趣横生的关系,让我真正享受到了研究数学的乐趣。” 这是丘成桐先生的体验和感悟。如果,我们把兴趣的培养与少年儿童的童心、好奇心结合起来,引导他们通过种种兴趣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那些奔波于种种兴趣班的孩子,或许会愉快很多,也能享受到“音乐之美”、“绘画之美”…… (张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