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人不能团结合作,造成矛盾滋生,必须清理才能有利于医院发展。”说话的是山东省滕州市中医院的一位领导。最近,该院医生杨国梁因为拒开回扣药和单位的同事发生冲突,同时还举报医院里回扣成风,于是,杨医生不仅遭到了同事的孤立,被领导批为不团结的个别人,还被怀疑有人格障碍倾向。
1
不开回扣药同事拳脚相加
现年36岁的杨国梁1999年从部队转业至山东省滕州市中医院,负责该院脑卒中(即脑中风)病人的功能恢复。
2008年12月16日,杨国梁与时任某科室主任的徐某发生了肢体冲突。
当天上午,杨国梁与徐某以及科室有关大夫同时查房。当查到34床时,徐某要替换掉病人正在使用的复方氨基酸。杨国梁不同意:“患者找我做康复治疗,需要打复方氨基酸,别停了。”但徐某强烈反对。为此,两人发生了肢体冲突。“他一把抓住我的领口,把我拉到办公室,将我按倒在地上,用拳头向我的头打了两拳。”杨国梁举起右拳,向自己的太阳穴比划到。
34床病人是杨国梁首诊的病人。查房时正在使用的药品为复方氨基酸,每瓶价格为4.85元。徐某要求使用的药物是每支价格为37.3元的脑蛋白水解物,打点滴时每瓶需三支,共111.9元。杨国梁的想法是,药品只选对的,不买贵的,不论有无回扣。他提出,应由自己来安排患者药物的用量和康复治疗。
杨国梁的这种做法,早就引起同事的不满,此前他也因此与其他同事有过若干次类似的肢体冲突。杨国梁认为,这是由于自己不肯开回扣药导致的。
2
从回扣无视者变为反对者
杨国梁与徐某发生肢体冲突后,杨国梁的哥哥杨运栋跳过院方,直接上告滕州市市委书记王忠林。请求上级领导干预,以“斧正中医院风气”。
2009年2月,滕州市领导就杨运栋反映其弟在中医院工作被人殴打等问题作出批示,之后,滕州市卫生局成立了由局纪委、信访、计财等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调查小组,于2009年2月23日展开调查。
5天后,滕州市卫生局得出调查结论:此次事件“纯属工作原因”,“除杨国梁外,其他被调查人员均否认存在药品回扣问题,并写了书面保证书。因此,药品回扣的现象无法查证”。滕州市卫生局局长渠怀勤告诉记者,由于事发时“没有第二、第三人在场”,因此卫生局无法判断打架事实是否成立。
卫生局的调查结果令杨国梁和哥哥二人大失所望。2009年6月,杨运栋再次向市委书记王忠林反映医院风气及回扣情况。随后,王忠林责成滕州市纪委调查滕州市中医院以药品回扣为主的商业贿赂情况。
自此,杨家两兄弟的角色开始发生转变:杨运栋成了举报人,弟弟杨国梁也悄然从回扣的消极无视者,转变为积极反对者。
3
医院确存在药品回扣问题
2009年6月,滕州市纪检委联合市检察院启动滕州市中医院商业贿赂情况调查。滕州市纪检委常委李军介绍,调查组与中医院各科室主任均有谈话调查,并已责令科主任及处方医生将收受的回扣钱上缴纪委。
至于收缴的是哪个时间段的回扣款、具体数额是多少,滕州市纪检委官员表示,由于事件已过去很久,回忆不起来。该市卫生局局长渠怀勤表示,这是纪检委职责范围之事,自己不知情。滕州市中医院副院长刘真栋称:“暂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有收受回扣现象。
但杨国梁却对他经历的两次回扣收入记得很清楚。他回忆道:“科里共有8名大夫,主任徐某将回扣钱分为10份,自己留两份,7名大夫各一份,剩余一份不知去向。”这是一种常规的分款方式,护士们没有份额,意见颇大。
“徐某曾给过我两次回扣钱,一次是2000元,一次是1600元。”但是,杨国梁不能接收此种开药规则,渐渐被排除在回扣分配人员之外。
该市卫生局长渠怀勤对记者坦承,经纪检委介入调查后发现,滕州市中医院确实存在药品回扣问题。并表示“药品回扣问题在医疗行业中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4
接连举报被疑“人格障碍”
杨家兄弟的连续举报,并不受欢迎。
杨运栋告诉记者,医院部分领导将他们兄弟的举报定性为“折腾”。滕州市卫生局的官方文件中则显示,杨国梁“疑有人格障碍倾向”。
滕州市卫生局长渠怀勤认为,这种“人格障碍倾向”,主要表现在杨家兄弟太能“闹”。他们没必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讨说法,这些事应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毕竟同事在一起工作,医院要求团体协作精神”。
在一次全院职工大会上,中医院领导指出,“个别人不能团结合作,造成矛盾滋生;有些关系不理顺等”,“必须清理才能有利于医院发展”。在杨的同事们看来,杨国梁没有拒绝回扣、向纪委举报的必要。“我们医院现在是负债经营。不以药养医的话,将来怎么办呢?这400来人难道就喝西北风?医院已经风雨飘摇了”。
杨国梁能感受到自己被孤立了起来。不过,他没有离开中医院的打算,“越是这样,我越要站住脚。医生就是救死扶伤的,收取回扣不是正义之举,也不是可以长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