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鏖战旱魔——曾都干部群众抗旱工作纪实
作者:唐天才特约记者李鸿昌
本报记者 唐天才 特约记者 李鸿昌 通讯员 余运来 堰塘干涸,河水断流,田地龟裂,3.3万人、4100多头牲畜饮水困难,30万亩农作物受旱…… 面对持续升级的旱情,曾都区委区政府把抗旱作为当前头等大事,科学决策,周密部署,动员广大干群全力抗旱,谱写了一曲齐心协力战旱魔的壮歌。 紧急行动奔灾区 旱情就是命令。“要立足抗大旱、抗长旱,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做好抗旱工作。”4月29日,全区防汛抗旱工作会吹响抗旱“号角”,号召全区干部群众迅速行动起来,全力保人畜饮水、保“三苗”(秧苗、棉苗、树苗)、保应插尽插、保社会稳定,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打一场抗大旱保丰收的关键战役。 曾都区下拨150多万元抗旱应急资金用于各地抗旱。5月6日,启动抗旱三级应急响应。“到灾情最重的地方去,到群众用水最难的地方去!”“不等不靠,人定胜天!”成为全区广大干群抗旱的坚定信念。 旱区就是战场。一时间,区“四大家”领导、农口部门及各地干部纷纷奔赴田间地头指导抗旱。各“三万”工作队迅速转为抗旱工作队。全区各中小型水库科学调度,开闸放水,各水库指挥坐阵指挥,灌区用水秩序井然。 多方找水润农田 向天“借”水,问地“要”水,千方百计找水,汩汩清泉流向田间、流向农民的心坎。 各地多措并举抗大旱。府河镇多方筹措资金60余万元投入抗旱,组平打一眼深井,25处固定泵站、30处移动泵站全部启用;南郊长岭岗村争取多方支持,筹集资金3万余元,从水河两级提水,解决了1000余人饮水困难,保证了1000多亩稻田用水…… 5月10日,该区抓住有利时机,在何店镇天星村连续开展了2轮高炮人工增雨作业。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催化共同作用下,全区大范围降雨,降雨量32.8毫米,有效缓解旱情。 同时,各抗旱服务队大显身手,想尽一切办法缓解旱情。到6月1日,全区6个抗旱服务队出动400余人次,解决100多个抗旱服务问题。 同心协力抗旱魔 旱魔来袭,全区114个“三万”工作队迅速成为鏖战旱魔的先遣队,千名队员活跃在田间地头,组织群众挖井抽水、修渠引水,成为抗旱一线的生力军。 “感谢区财政局‘三万’工作队帮助村里修好了渠道,使120亩稻田有了插秧水。”万店镇新中村8组村民宋运坤写信表达感激之情。区财政局“三万”工作队在走访中获悉,万店镇新中村一条长400余米的渠道,因损毁严重,已中断9年之久,120余亩稻田无水灌溉。工作队投资5万余元为其整修。5月4日,渠道重新启用。村民们拍手欢迎,都说这是“三万”活动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 携手同心抗旱魔,合力攻坚度难关。截至6月7日,全区共投入抗旱劳力2.5万人,资金710万元,新建泵站21座,打井100口,拦河筑坝95处,启动泵站210处,临时架机7100多台(套),基本解决人畜临时饮水困难,累计抗旱浇地23万亩。全区已抢插中稻10余万亩,完成计划面积的40%。 旱情在延续,抗旱决战仍在进行,并势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