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心聚力谋发展 图强奋进促跨越
中共广水市委 广水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克难奋进,凝心聚力谋发展,图强奋进促跨越,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科普示范市、双拥模范城和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市、工业经济先进市、最佳金融信用县市、农村党的建设先进市、教育先进市、文化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坚持科学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坚持“一主三化”方向,树立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理念,培育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后劲。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规模企业达到192家,初步形成了风机制造、金属冶炼、医药化工、造纸包装等产业集群,风机产业集群跨入全省重点产业集群行列,十里、开发区、杨寨三大百亿工业园雏形初显。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新增一大批规模化、标准化种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达到20亿元。旅游、房地产、商贸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坚持开放先导,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十一五”期间,引资总量大幅增长,累计引进投资2000万元以上项目91个,到位资金82.35亿元。引资质效不断提高,一批投资额度大、带动能力强、延伸产业链的项目相继落户。外贸实现突破,累计利用外资5556万美元、外贸出口13887万美元。广水被批准为武汉城市圈观察员,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成员,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抢占了先机。政府机构、财政体制、医药卫生体制等改革深入推进。 坚持统筹发展,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按照“建设新城区,完善老城区”的思路,拉开城市骨架,完善城市功能。城市建设实现新跨越。“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实施一系列城市路桥、供排水、生态环保、专业站场体系建设,建成一批城市高层建筑、商业综合体、商居小区,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城市形象显著提升。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建设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制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制度、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制度不断健全,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中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加快实施,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保障格局基本形成。科学与法律普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坚持固本强基,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以创先争优为主线,狠抓“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实施“十个全覆盖”,大力建设村办场所,推进市直机构改革,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提升,各地各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发展的大局意识不断增强。党代会常任制试点不断深化,党代表履职逐步规范。人大、政协紧紧围绕发展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工作深入开展;统一战线、国防建设和双拥工作不断加强。 回首过去,硕果累累;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当前,广水正面临“十二五”发展战略机遇期,我们将抓住历史机遇,谋划跨越发展,突出抓好“六个两”战略,力争3-5年在随州成为开放开发排头兵、在武汉城市圈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市、在全省成为县域经济先进市、在全国争创中部百强市。 ——打造“两大工业集聚区”,培植经济增长极。高举工业兴市大旗,推进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规模化扩张,统筹建设东部工业区、十里工业基地两大工业集聚区,壮大县域经济的 “支柱”和 “脊梁”。 ——建设“两大城市新区”,打造宜居城市。围绕建设中等规模城市目标,按照城市“东扩南展”总体规划,把以马都司为核心的城市新区、以迎宾大道为轴线的城市新区作为城市建设重点,推进城市框架大规模扩张;加强城市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因地制宜,培育一批中心镇、特色镇。 ——争创“两大4A景区”,振兴特色旅游业。擦亮广水旅游名片,全力争创徐家河、三潭两大4A景区。继续推进旅游大招商,引进战略投资者整体开发核心景区;坚持市场运作,加快发展特色餐饮、旅游商品等配套产业;着力打造旅游品牌,强化宣传推介,拓展旅游市场。 ——推进“两大农村试验区”,加快新农村建设。着力培育产业龙头,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突破性发展,打造百亿农业大市;突出特色,打造品牌,重点培植100万头生猪、1亿棒(袋)食用菌、5万亩小龙虾三大板块;大力建设马坪、长岭镇村统筹试验区和北三镇新农村试验区,推进特色农业壮大、农民持续增收、城乡一体发展。 ——激活“两大经济引擎”,增强发展活力。对外大招商,对内大创业,全面点燃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两大经济引擎。主动承接大转移,引进大项目,推进沿海关联产业扎堆转移、集群发展。全面落实创业优惠政策,开展市场主体增量行动,培植壮大“草根”经济。大力破解土地瓶颈、融资瓶颈、人才瓶颈,切实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 ——打牢“两大发展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始终把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政策向民生倾斜,财力向民生集中,夯实民生保障、社会稳定两大发展基础,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