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北山区织锦绣道路运输铸辉煌
广水市交通运输局 巍巍大别山,煦煦三潭风;公路通四方,物流传海外。 “十一五”期间,广水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高速公路、国省干线、村村通、水路“四路并进”,启动了麻竹高速公路广水段建设,改造二级公路150公里,硬化通村公路2060公里。全市公路密度达到101.7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84公里/百平方公里。跨省客运、出租车公交、客运“村村通”、货运物流全面发展,形成以铁路、国道、高速公路为主要载体的出省通道,以城乡高等级公路、农村等级公路为配套的交通格局。 四通八达、高效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连接起城乡的每个角落,承载着人们的富足、收获和希望,通向幸福的明天和未来…… 打通动脉——从“鄂北边城”到交通枢纽 多年来,地处鄂豫交界山区腹地的广水一直以京广铁路、107、316国道穿境而过的交通优势为荣,可是随着京珠、汉十高速等周边地区交通的发展,广水交通优势逐渐弱化,成了鄂北“边城”。大别山西端连绵起伏的山冈,桐柏山南麓高低不平的丘陵,阻碍了广水人民发展致富的梦想,广水交通正孕育新的起跳。 “十一五”以来,广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交通运输工作的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思路,优化发展环境,使全市交通运输发展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支持、合力发展”的良好环境,实现了由部门办交通向政府办交通、社会办交通的重大转变,建设大交通,构建大网络。 麻竹高速公路广水段途经广水的杨寨、李店、骆店、应山、关庙、马坪等乡镇,于2009年6月28日率先在全省开工,这是广水历史上投资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市委、市政府将其视作融入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大别山经济试验区的黄金通道,作为应对经济危机、拉动地方经济、惠及民本民生的头号工程,给政策、强服务、优环境,麻竹高速广水段工程建设快速推进,于今年6月28日、提前一年建成通车,架起了联通周边省市经济发展快车道。 “十一五”期间,广水全力推动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先后实施了107国道、316国道刷黑、省道牛程线、平伏线二级公路、平伏线绕城公路改造、杨平线二级公路改造、长岭高架桥、应广线公路改造、广水至中华山、平靖关至三潭旅游公路等公路工程项目,完成二级公路改造150公里,危桥加固37座1590延米,全境公路全部达到等级公路。改造水上交通渡口31道,新建旅游码头1座,购置钢质横渡船16艘,水上交通运输能力大大提升。 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通村公路、水路的全力推进,标志着广水综合运输体系正全面加快和初步形成,广水正由一个过去边缘的内陆山区走向四通八达的枢纽城市。 舒络支脉——从“泥泞难行”到“村村通畅” “晴天‘沙尘路’,雨天‘水泥路’,出门基本靠走,有车(自行车)也是‘车骑人’(指雨天)”。一段看似诙谐、实则无奈的顺口溜,道出了前些年农村出行艰难的现状。 广水在拥有了“一条铁路、二条国道、三条省道、六条县道”(京广铁路,107、316国道,省道平伏线、牛程线、宋长线,县道十马线、骆长线、黄杨线、广孝线、安广线、陡分线)等交通“大动脉”后,还需舒络交通“静脉”和支动脉——农村公路。“十一五”时期,广水把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作为重点,把水泥路通到农民家门口,把客运站、候车棚、水运渡口建到集中地,把通村客车开到村头,“路站运渡一体化”发展,就像一根“杠杆”撬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和乡村生活面貌的整体转变,破解了农村发展难题,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辐射乡镇,延伸乡村,“路站运渡一体化”和“农村客运网络化”的发展格局,彻底解决了农民群众“出门难、进城难”的问题。“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3.7亿元,新增农村公路通车里程2060公里,全市369个行政村于2010年5月全部实现了通客车,村通客车率由“十五”末的20%提高到100%。目前,全市农村客运营运里程2590公里,农村客运班线308条,农村客运车辆507台、6405座,建成货运站1座、五级客运站7座、候车亭158个、招呼站303个,形成了以乡镇为中心、辐射各村的农村客运网络。 路修到哪里,车开到哪里,致富的种子就播种到哪里。路通村容新、经济活。一体化的推进,在大大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吴店浆溪店村民王玉谈起生活的变化,脸上笑逐颜开:“家门口的这条水泥通村路,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原来,自从硬化了通村公路,他就去外地闯了闯,“满载而归”的他在村里率先搞起了运输业,把村里的土特产运出去,把村里没有的东西拉回来,等到资金积累够了,他又买了辆小巴士做起了客运,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一条条民心路、发展路的开通,给百姓带来的不仅仅是富庶的希望,还有对明天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推宫活血——从因循守旧到改革创新 “十一五”时期,广水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一班人”积极创新工作思路,改革阻碍事业发展的旧体制、旧机制,大力推行“五大改革”,增强了全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后劲。 深化养护体制改革。按照“统一规划、规范建设,集中资金、同步实施,严格管理、提升水平”的思路,不断加快建立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强机构建设,改革机制体制,强化养护管理,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农村公路管养水平和路况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全市建立起了县、乡两级养护管理机构,严格落实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管理体制,做到了有路必养、有桥必管,基本消除了农村公路养护的盲区。农村公路养护实行市场化养护,通过公平竞争取得养护权,由有养护资质的队伍进行养护,交通运输部门实行严格的养护监管和督促检查,保证了农村公路养护质量。 积极探索客运线路改革。在客运方面,加强了客运车辆进站管理,对全市各客运企业和汽车客运站进行安全监管,开展乘务员培训管理,规范客运基础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客运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工作;在货运管理方面,积极引导和扶持物流业的发展,切实保护了合法经营者权益,净化了运输市场环境。在维修管理方面,继续推进二级维护质量体系建设,组织开展了对二级维护企业的检查验收。 不断推进党建工作改革。交通运输局党组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树立了奋勇争先的行业风尚。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强化了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了整体素质。大力加强了作风建设,营造了以发展为重、民生为先的行业风气。坚定不移地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提高自身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狠抓了精神文明建设,为交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近年来,广水市交通运输系统形象不断提升,先后被评为文明系统、争取项目资金、“两案”办理、党风廉政建设、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先进单位”和政府部门责任目标考核“十佳单位”等荣誉称号,公路段、运管所被评为地级文明单位,涌现广水“十大杰出青年”一人,路政超限治理、海事监管等工作在获得好评,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十二五”时期,广水交通运输规划将围绕提升国省干线公路及县乡道等级公路建设,争取24条,总里程567.11公里;围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争取景区旅游公路8条,总里程163公里;围绕水上安全及运输,争取徐家河航道整治等项目6个;围绕村际循环道路及林场公路建设,争取通村及林场公路1892公里,争取广水东河大桥、马坪府河大桥及危桥改造加固共计137座;围绕推进城乡路、站、运、渡一体化建设,争取应山二级客运站、广办二级货运站等项目15个。大力发展物流业,努力构建北部农特产物流基地、西部蔬菜物流基地、东部机械物流基地、中部风机物流基地,一幅幅蓝图正在广水交通人面前绘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