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仙桥·仙景

  知道仙桥,是在驴友们发的帖子中。仙桥本是广水市徐家河库区一个极普通的村,在我的想像中,仙桥无非就是有山有水,同徐家河水库众多的库汊一样,属于广水很常见的库区风光,哄哄大城市的人还行,对于我们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百姓而言,当属司空见惯。然而,一次户外活动彻底改变了我的想当然。
    那天下午,一群户外朋友相约仙桥。我驾车从十长公路拐上进仙桥的通村公路,用九曲十八弯来形容这条路一点也不为过,走在这条路上,汽车犹如驶进了一幅山水画中,车过处留下一道道线条,也成为别人眼中流动的风景。
    听到过仙桥的朋友神吹,仙桥老刘家简直就像西洋画中洋人的别墅,不亲眼见还真是不敢相信。我们落脚的地方就是老刘家。老刘其实并不算老,五十多岁的样子,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国农民的很多特点,勤劳、朴实、和蔼……
    老刘家坐落在一个库汊边,房前屋后都被老刘栽上了各式树木,杉树、柏树、银杏、松树、桃树、李树、万年青、还有翠竹……一大片天然形成的草坪顺着缓坡向水边延伸,准备露营的朋友欢呼起来:“真是露营的好地方!”我也忘了一路的疲惫,顶着烈日贪婪地欣赏这天然的风景,不停地按动快门,将它们凝固在存储卡上。
    驴友一林枫叶已经来过两次仙桥,拍了不少照片仍意犹未尽,这次又随大队人马来到仙桥。为了拍到满意的作品,他邀请回娘家的驴友飘雪用她家的小木船送他到对岸寻找遗失的景色,我也有幸成为四个乘员之一,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说来惭愧,我还是二十年前在徐家河水库坐过这样的小船,是条比这船大些的渡船,而这条船,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叶小舟。说实话,坐上它还真是有点紧张的感觉。随着两岸不断变化的风景,我们频频举起相机,渐渐忘却了自己所处的位置,为每一张得意的或失手的作品且喜且憾。
    正当我们们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一道别致的风景进入我们的取景框。几个渔民正在岸边收网呢,网里的鱼儿跳跃着、扑腾着,好一幅丰收图。不等我们说话,飘雪似是看穿了我们的心事,把船儿摇到岸边说:“你们是不是想拍这个啊,好机会呢!”是啊,好机会!在水库边碰上捞鱼,而且网已经收起,正在往外拣鱼呢。我们一口气拍了好多张。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谁说不是呢?徐家河水库每年给库区百姓带来的财富是无法计算的。
    小船继续在宽阔的水面上滑行,两岸的青山与烟波浩渺的库水相映,浑然天成,夏日的太阳照在水面上,随着细细的浪花反射出一小块一小块的光斑,顺着太阳的方向望去一大片,形成一条宽宽的闪着金光的水上阳光大道。小船划过,顺着荡起的涟漪,那金光不时变幻。偶而看见一只水鸟,扑腾着翅膀从水面飞起,那神态潇洒自如,像在对我们说,这是我的领地,请勿靠近!
    下得船来,我们登上山顶,极目远眺,一大片水面展现在我们眼前。水天相连处,山变得很小,一溜儿,犹如一根模模糊糊的黑线;再近点的山便显出高低起伏来,不过变成了蓝色;再近些的,肉眼也能清楚地看见山上长满的绿树。水与山交错着,弄不清从哪里可以走出去。忽然,一个黑点从远处而来,慢慢看清原来是一条大渡船,上面坐着几十号人呢。那是库区百姓赶集回家吧?
    再看我们脚下,顺着山脚还散布着一些农田,正是油菜收割的季节,田里放倒着一捆捆的油菜,几个农民正忙着收割,从他们脸上,我分明看到了丰收的喜悦。水边,两头水牛正悠闲地吃着青草,时而抬起头来向四处张望,也许它们刚刚随主人劳作归来,正享受这青草绿水呢。
    回到老刘家,迫不及待的驴友们早已在草地上支起了露营的帐篷。树林中露出的阳光斜照在帐篷上,与远处青山上夕阳洒下的余辉形成的金色,构成一幅异常安静的油画。太阳正在向水面落下去,一时间,残阳如血、满目青山夕照明等众多形容晚霞的词都在我脑海中蹦着,可我却觉得都无法形容此情此景。我很想这个时候天空中布满云彩,这样就可以拍到云缝中的晚霞了,偏偏这时候天空中却没有一丝儿云,太阳显得格外红,但一点也不刺眼。水天相连处,有两个巨大的火球,一个是圆的,一个是长长的,两头却是圆的。水中的太阳,颜色似乎更红一些。青山这时都变成了黛青色,水面变成了暗红色。随着太阳越来越低,在它的下方,终于聚起了云彩,不过那云看不清,在太阳的映照下,它们都穿上了红色的霓裳。再看山峰,不知什么时候蒙上了一层白白的轻纱,使得山与水没了界限,使人感觉一片朦胧,分不清天上人间!
  
    (陈永平)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仙桥·仙景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副刊】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