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鲍亚忠 江开军
7月29日,是随县人民永远铭记的幸福日子。
8年前的这一天,一阵锣鼓喧天,新随县诞生了。8年砥砺奋进、开拓进取,勤劳智慧的随县人民和幸福一起成长,从幸福走向幸福。
今年的7月29日这天,记者一日行百里,走访乡村、集镇、城市、企业,以普通群众的视角,见证新随县的时代变迁。
贫困村变成旅游村
时逢盛夏周末,淮河镇西游记漂流景区一片喧腾,车辆、游客几乎塞满了龙泉村的每一个角落。
“旅游火了,生意也火了。”在景区销售漂流用品的村民张立秀边卖边讲:“这一个小摊,每天有上千元流水,净挣300多元。两个月下来,可以收入两万元。”农家乐餐馆已是游客满座,老板储江忙得不亦乐乎,“餐馆收入年年涨,服务质量步步高,一季下来,每家餐馆都能挣上十万、二十万。”景区总经理蒋正贵告诉记者,周六、周日是接待高峰,每天大约有8000游客涌进龙泉村。
“我们村的新机遇,来自新随县的成立。”村支书曾兆童说,以前的龙泉村,是随县最偏远、最贫穷的乡村之一;新随县成立后,高速公路出口开通,村子附近建起西游记漂流、抱朴谷两大景区,还有神农部落景区、玉皇顶景区落户开工,旅游开发持续升温,带动龙泉村日新月异。
“旱包子”变成大花园
驱车前往尚市镇,两边风景流动,新铺的路面、新建的绿化带,一直延伸到集镇中心。
一辆农用洒水车“突突”开过来,工人取下水管、拧开龙头,水柱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散开的水花呈扇形降落在花木之间。
给花木浇水,是清洁工李师傅的新工作。“以前,人畜饮水都困难;现在,连花草都有水喝了。”他的一句话,折射出尚市镇从“旱包子”到“大花园”的华丽转身。
在尚市镇工作8年的干部陈福斌介绍,尚市镇以坡岗地为主,素来“十年九旱”。新随县成立后,该镇大力发展水果产业、大兴水利事业,一大半农田改种油桃、葡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以后,农业用水减少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现在,镇内最干旱的龙脉村又建起神农谷牡丹园,每逢春季,数万亩桃花、万亩牡丹花接连开放,全镇成为一座大花园,旅游经济成为新亮点。
河滩地变成风景线
8年拓荒奋进不息,一座新城拔地而起。
两道河坝拦腰蓄水,三座新桥跨虹卧波。随县新城之美,尽在烈山湖一河两岸。青草、绿树、红花,沿河岸逶迤铺展,一湖碧波、天水一色。游人三三两两,沿游步道穿行在“绿毯”之间,垂钓、骑行、散步、嬉戏,欢歌笑语散落花丛,时有水鸟惊起,凌波远去。
“新随县成立前,这里还是一片河滩地。”新城区的新居民熊国武说,搬到这里安家,有一种回归自然的亲切感,他每天都要到河边散步、锻炼,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幸福享受。
在随县三桥建设工地,机械轰鸣、桥墩耸立。记者在县城建设指挥部了解到,随县新城区在建工程有170多个,炎帝学校、人民医院等一批民生工程正在加快施工进度,力争尽早建起一座宜居城、旅游城、幸福城。
小工厂迈向“高精尖”
湖北天星粮油科技有限公司,巨型设备占满厂房,一头“吃”进成堆的米糠,另一头“吐”出糠粕和米糠毛油。接着,糠粕被转入烘焙车间做饲料,毛油则被输送到精炼车间,产出油酸、糠蜡、硬脂酸等副产品。
“每天,可以加工300余吨米糠,产出30吨稻米油。整个流程有十几道工序,米糠被吃干榨净。”公司总经理姚莎莎说,公司拥有实用新型专利15项,两次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四次荣获北京国际食用油产业博览会金奖,多肽加工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而在新随县成立之初,该公司还是一家加工大米的小工厂。此后与新随县一起高歌猛进,入围“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被中国粮油学会授予“中国食用油加工企业50强”称号,并作为唯一中国民企赴日本参加“第二届世界稻米油大会”,成为全国稻米油行业成长最快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