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当前位置:20180605期 >> 第A2版:综合新闻
希望把“中国方案”带回家
——“老外团”看随县扶贫
  

特约记者 江开军 通讯员 程鹏
  5月31日,随县迎来一批特殊客人,33名老外,大多是黑皮肤的非洲朋友。他们走阡陌、串农户,看随县的贫困村和扶贫产业。
  原来,他们是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的“2018年发展中国家公共服务与减贫官员研修班”学员,来自苏丹、委内瑞拉、阿塞拜疆等14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官员。本届研修班于5月28日在北京开班,实地考察内容包括农村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市场体系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随县是插花贫困县,也是学员实地考察第一站。
  一走进淮河镇龙泉村,就有老外朋友举起手跳起来欢呼,翻译过来的话是,“这里是农村吗?我怎么感觉比城市还漂亮!”
  他们看到的,是龙泉村新建起的田园综合体,观景亭、木栈道、民宿民居散落在绿色田野。村党支部书记曾兆童介绍,龙泉村是随县地理位置最偏远的一个村,以前穷得叮当响,共有116家贫困户、357人。从2014年开始,该村依托西游记漂流、抱朴谷等景区,走上“旅游+产业”脱贫之路,2016年实现整村脱贫。
  “‘穷得叮当响’是什么意思?是敲打饭碗要饭吃吗?”来自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卡瑟琳好奇发问。“那是解放前,老百姓碗里空空的,一敲就响。”曾兆童说,现在不存在这种情况,即使是贫困户,温饱也没问题,只是相对贫困,到2016年,村里贫困户一年创收1万余元,和30年前相比,该叫“万元户”啦!
  这下可好,曾兆童成了老外眼中的“红人”,围着他和翻译,盘问“政府怎么支持你们”“老百姓搞什么产业”等问题。他们一路聆听介绍,一路做着笔记。当他们看到一排古朴考究的民宿,竟是利用废弃民房改造而成的,又一次竖起大拇指。
  6月1日,学员们早早乘车出发,走进万福店农场凤凰山村,看绿化、看民房、看花海,不时拍照留念。在尚市镇牡丹产业扶贫基地,他们品尝到新出产的牡丹油,得知“每斤售价600元”,有学员表示,“这一斤油,是我们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在高城梅子沟村香菇产业扶贫基地,热情的黑人朋友拉着基地民工,学着样子种香菇。最后一站是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裕国股份,学员们全程参观香菇加工流程,得知“随县香菇带动30万人就业、两万贫困户脱贫”时,肯尼亚官员欧毕加说:“你们扶贫工作做得非常好,投入了大力气,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经过两天实地考察,不少学员表示,印象最深的,是当地政府积极行动,帮助贫困户脱贫,开展扶贫工作的过程很细致,政府不仅知道这些贫困户在哪里、有多少人,还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用什么办法让他们脱贫。一位学员坦言,他们国家也在做“易地搬迁”,有居民不愿意,政府就采取强制措施,结果经常“干仗”;而中国的“易地搬迁”很和谐,主要是政府处处为百姓着想,做了很多对老百姓有益的事,希望把“中国方案”带回家。

更多>>  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希望把“中国方案”带回家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