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黄土岗”喜变“花果山”
——探访尚市镇的花与果

  

本报记者 包东流 通讯员 孙华龙 实习生 张梦寒
桃花盛开时节的群金村,游人如织。 (本报记者 徐斌摄)
太山村果农采摘葡萄装箱。 (本报记者 徐斌摄)
  这是一片黄土岗,它是桐柏山脉由七尖峰向南延伸的末端形成的陂陀岗地。因土壤多属酸性黄粘土,故有“黄土高坡”之称。
  这里是随县尚市镇。尚市本名“上市”,唐代佛教盛行,此地庙宇颇多,上市和尚如云,故名“尚市”。据传,此地高僧曾有点土成金之佛法。
  点土成金或许曾是幻想,但如今已然成真。以前的尚市镇因为干旱少雨,人们种粮饱肚。如今的尚市镇遍地花开果茂,“黄土岗”变成了“花果山”。
  8月3日,记者走进这个出了名的“旱包子”,领略历史变迁,探访发展之路。

贫瘠地,种粮仅能解决温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1982年,中央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席卷全国。
  1982年,尚市人民公社村民张世华一家7口人分到了近20亩土地。打破大锅饭,张世华种田积极性大增。“拿出两三亩地种棉花,其余种麦子,解决了饿肚子的问题。”8月3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68岁的张世华回忆道。
  但是几年过去,张世华一家人止步于温饱。“不能种水稻,只能种点旱作物比如芝麻黄豆之类的。”张世华告诉记者,水资源匮乏、土地贫瘠严重制约了这里的农业发展。种棉花、小麦和旱作物成了当时尚市人民公社人民无奈的选择。
  “不种粮食不得了,光种粮食富不了。”尚市镇人大办主任陈福斌说,当时的一句顺口溜真实反映了村民的生活。这里是典型的丘陵岗地,耕地面积少,坡岗地多,过去老百姓只能靠种粮食和棉花混个“肚儿圆”,所以是出了名的穷。
  1987年,尚市镇建镇,当时只有单一的粮、棉、油农业产业,农村经济总收入2913万余元,农民人均收入435元。
  1988年,为改变这一窘境,尚市镇“试水”果林经济。当时全镇集中8000劳动力,开挖6000亩土地建设苏家果园厂,栽种苹果、柑桔、灰紫李(又名神农李)等品种。“两年后,柑桔好不容易长起来,1990年冬天全部冻死。苹果也因为土质原因,品质极差。”陈福斌说。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尚市镇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上诸多反复,“栽了挖,挖了栽”,经历了失败和成功的艰难之路。

果富农,“金钥匙”打开“致富锁”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黄土岗”上的农民从未停止过致富的探索。
  “1992年,我在这里栽下第一颗油桃。”尚市镇群金村,张世华带着记者来到一处山岗,指着地里一片绿油油的油桃树告诉记者。
  这个曾经当过教书匠的农民,是尚市镇第一个种植油桃的农民。1992年,张世华凭着自己的勤学好钻,初步掌握了油桃的种植技术,后来通过随州植物研究所“搭桥”,从孝感买回70多颗油桃苗,在自己的一亩多荒坡地里种上了酸油桃。
  “1995年,油桃卖了1000多块钱,是当时种粮棉收入的好几倍。”初尝甜头的张世华开始甩开膀子大干,由3亩到10亩,面积不断扩大,收入也逐年增加,小洋房也盖了起来,村民们羡慕不已。
  张世华的成功,终于为黄土岗上的老百姓找到了一把致富的“金钥匙”。附近村民都跟着种起了油桃,短短几年时间,油桃就在群金村及周边村遍地开花。五组农民袁再明不仅将自己的13亩承包田全部种上了油桃,还在外村承包了30多亩地,油桃种植面积近50亩。像袁再明这样的种植大户,在尚市镇不算少数。如今,群金村的油桃面积发展到6000多亩,户平近20亩,全镇的油桃面积也发展到8万亩,年产油桃1.4亿多公斤,创产值3.3亿多元,尚市油桃已销往俄罗斯及国内北京、上海、香港等地。
  尚市葡萄的种植要稍早于油桃。1991年,太山村农业技术员龚贵强从安徽高校引进3200株欧美杂交种巨峰葡萄苗,该村村民李建华栽种面积16亩,第三年收入5000余元,被公认为葡萄状元。
  “我种的就是巨峰葡萄,2010年开始进行套袋培植,葡萄无污染,质量更好。”太山村葡萄种植户沈艾平一边忙活着摘葡萄装箱,一边和记者聊天,“从以前只看产量到现在控制质量,我们这里种的葡萄以个大、光泽好、味甜、水份足形成‘尚市葡萄’的品牌闻名省内外。”
  如今,尚市镇已发展葡萄1.5万亩,年产葡萄3500多万公斤,创产值1.2亿多元。
  2016年,王家河外出成功人士回村投资创办无花果蓝莓基地,种植无花果1850亩、蓝莓800亩,今年8月收获无花果60万公斤,产品远销北上广深等大城市。
  油桃、葡萄方兴未艾,无花果、蓝莓奋起直追,林果小镇特色凸显。

花为媒,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每年阳春三月桃花盛开的时节,尚市镇连绵十多公里的万亩桃花走廊,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催生了乡村特色旅游。
  2007年3月,首届“随州尚市桃花文化旅游节”在桃花园主景区群金村文化广场成功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二届。随着乡村旅游的盛行,尚市的“桃花”名片更亮了。桃花节的成功举办,使群金村的村民看到了旅游产业的潜力。他们开始打起了“特色牌”,按照“坡上油桃、坡下葡萄、园中养鸡、地里种菜、塘边垂钓、农家餐饮、诚信服务”的产业延伸模式,为游客提供优越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着力打造特色乡村游。
    “今年桃花园景区提档升级,拓宽桃花走廊,新建两处大型停车场,满足游客需求。”群金村主任李云林说。
  一花独放不是春。走进尚市镇神农牡丹谷风景区,漫山遍野的油用牡丹在风中摇曳,水上乐园、蔬果采摘园、汽车越野赛场等旅游设施一应俱全。
  2014年,神农丰源湖北国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星申、龙脉、民太、王家河四个村集中连片流转低岗坡地和荒山2万亩,打造万亩牡丹产业园。目前已栽种油用牡丹3000余万株,并套栽油茶100余万株。同时,占地近200亩的牡丹观赏园内,栽植牡丹及芍药等花卉近10万株,品种达100余种,观花期可达月余。
  “2017年4月1日景区正式开园迎客,并成功举办了‘湖北随县首届牡丹文化旅游节’,当年的旅游收入达300余万元。”神农丰源公司总经理张立国说,今年4月10日和5月6日,第二届湖北随县牡丹文化旅游节和华中“神农部落”杯场地越野汽车赛又在这里举行,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
  张立国介绍,公司计划打造集农林种植业、牡丹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观光业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示范基地,形成一个拥有2万亩油用牡丹种植基地、年产1万吨牡丹籽油加工产业园和神农牡丹谷生态旅游风景区的大型现代农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以花为媒,打造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昔日“黄土岗”实现华丽转身。“花果山”的“花花世界”正迎来发展新机遇。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黄土岗”喜变“花果山”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