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2021年10月14日
走出用药的六大心理误区
  鲁庸兴
  人吃五谷杂粮,谁能保证不生病?生病就得吃药,正确用药,能及时减轻病痛,恢复健康,但往往有些人随意用药,盲目用药,不仅没治好病,还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
  误区一:凭经验用药。在家庭用药中,很多人凭过去的经验用药,有些人总相信别人的经验,别人介绍得某种病吃某种药好,自己也就盲目地去买某种药。殊不知,因患病原因不同,人的体质不同,不但往往无效,还会延误诊治良机,甚至还可能引发更多不良后果。即使是同一种疾病,也有一个轻重缓急及病程长短的问题。再说,人与人还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药物的反应是不尽一致的,某种药在别人身上效果好,在自己身上却不一定管用。
  误区二:迷信补药。有些人认为补药是万能的,可以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实际上,补药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而非包治百病。补药只适用于虚症患者,且虚症患者也有不同种类,尚需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若不加选择地滥用补药往往会加重病情。实症用补药就如火上浇油。例如:有的人过多服用人参会出现过度兴奋、烦躁、失眠、咽干喉痛等症;而原来患有高血压的人服用人参后会血压骤升,甚至发生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后果。有的人还将维生素当补药,殊不知,维生素随意多用可以引起中毒。总之,不辨证论治,乱吃补药,有弊无利。
  误区三:迷信偏方治大病。一些患慢性病疑难病的人,由于治病心切,往往盲目崇信偏方或秘方,不管是否对症,便贸然使用。偏方在治某个病时也许会有一定的效果,但它毕竟只停留于感性认识,而未升华到理性认识,使用者多是知其疗效而不知为何有效,更缺乏对其副作用或毒性的了解。此外,偏方或秘方多是由非正规医生应用,方法不统一,也可因用法不当酿成大祸,更有那江湖游医用此作为招摇撞骗、谋取病人钱财的幌子。因此,切忌盲目崇信偏方、秘方,误己害人。
  误区四:迷信药品广告。各种药品广告很多,不少广告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只讲药物治病的效果,不谈药物的毒副作用,有些人过分相信广告宣传,认为这些药对自己的身体有益,于是便点名要药,或自己到药店买药自服。其实,这种做法是很危险的,剂量不易把握不说,有时还可能用反了药,比如感冒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之分,用错了药,结果会适得其反。
  误区五:小病大治。有些人稍有头疼发热、轻微感冒,就要求医生开最贵的抗生素、地塞米松等药物,或要求输液。小病大治。这不但是一种浪费,还容易引发抗药性等不良后果。
  误区六:随意停药。有些感染性疾病患者用了抗生素,见病情缓解就不再吃药,结果不是造成病情复发就是产生耐药性,给以后的治疗带来许多困难和麻烦。特别是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终生疾病,更不可随意停药,否则极可能会使病情反弹或加重。
  总之,上述用药心理有很大的普遍性,只有正确地认识药物的治病作用和致病作用,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用药、合理养生,才能走出用药的心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