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心隐乡GRAND银杏谷·随州
涢水街道白桃村打造“五美”庭院
何店镇花塆村菊花种植基地
府河镇香菇大棚
万店镇小河沟村美丽乡村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张清 通讯员 王卓曜
小满时节,曾都区广袤的农村大地一片繁忙,在地头、在田间、在蔬菜大棚,人们忙着收割油菜、栽插中稻、采摘蔬果,奏响着夏季农业生产的“交响曲”。
农业稳则基础稳。近年来,曾都区深入贯彻落实各级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聚焦粮食安全、产业升级、农村改革、人居环境改善等重点领域,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全区农业农村发展呈现稳中向好、活力迸发的良好态势,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粮食生产筑牢“压舱石”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曾都区扛牢粮食生产责任,印发《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粮油生产目标的通知》等文件,将任务细化分解到各镇办,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 产量“双达标”。2024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59.6万亩,产量达26.9万吨,超额完成市级下达的任务。
三岔湖村优质水稻品种展示基地,天星村十里油菜长廊,万店镇1.5万余亩蔬菜基地……行走在曾都大地,一处处特色农业基地格外亮眼。近年来,该区还大力推广“随州香稻”等优质品种,大力压降冬闲田,实施绿色防控技术,粮食生产不仅“量足”,而且“质优”。
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方面,曾都区表现亮眼。2024年,该区蔬菜播种面积达11.86万亩,同比增长达3.9%,产量(含食用菌)达27.86万吨,同比增长达 4.1%;生猪出栏达59.36万头,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46%,禽蛋产量增长达7.1%……一组组数据背后,是全区农业稳产保供能力的显著提升,为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提供了坚实保障。
产业升级激活“新动能”
农业产业化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曾都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让宝贵的土地产出更高价值。
走进湖北大自然米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现代化稻米加工设备自动运转,一包包“随州香稻”从包装线上“鱼贯而出”。2024年,该公司投资新建的数字化智能育秧工厂竣工投产,构建了从种植到收获、加工的稻米全产业链。
该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香思里食品面制品产业园项目被纳入市级重点项目库,湖北田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与高校合作研发的木本油料精深加工项目等,为农业科技创新注入了新活力。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成效显著。全区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持续增长,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目前,该区已培育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6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9家。全区现有有效“二品一标”认证产品33个,其中绿色食品3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2024年申报认证绿色食品6个。
农村改革释放“新活力”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2024年,曾都区全面完成村级债务清零工作,化解债务1.76亿元,并争取省级奖补资金113万元,为村级经济发展“轻装上阵”创造了条件。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成交金额达8956.99万元,较2023年增长275%,实现了区、镇、村三级互联互通。
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2023年度3.22万亩项目基本完工,“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在淅河镇、万店镇、何店镇同步开展,为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农村产权交易工作成效初显。召开推进会、培训会,对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工作进行安排部署,2024年全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共发布公告443宗,成交金额共8956.99万元,较上年增长了325宗,增幅达到275%。
此外,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完善,全区633户监测对象全部纳入帮扶范围,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扎实推进,全年培训260人次,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从粮食稳产到产业兴旺,从农村改革到生态宜居,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乡村振兴写下了生动注脚。站在新起点上,曾都区农业农村局将围绕“加快结构调整、改善人居环境、强化基础建设、深化农村改革、落实人才建设”五大重点再发力,努力打造新时代和美乡村的“曾都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