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31日
墨染流年,笔绽芳华
——项东《似水流年》序
  熊欣
  甲辰年初,项东兄发来《似水流年》书稿,托我作序。初时,本欲以“资历尚浅”“力有不逮”谦辞婉拒,可话到嘴边又生生咽下。同为痴迷文字之人,且曾在上海交大“同过学”,承蒙他的信任,何必故作矜持?便欣然应允。只是当时忙于手头其他文字工作,便说稍待时日,岂料这一待竟过去一年有余。
  乙巳年寻根节刚刚落幕,我偶然读到项东发布在网络上的文章,顿然惊觉:哎呀!我竟还欠着这桩“文债”!心中满是愧疚与不安,急忙翻开那搁置的书稿,这一读,墨香浸染处,教人再难释手。
  作者在自序中写道:“当你已经打开了这本书,未了合上;又把她放在枕边,希望你能有些许的感动,有些许的话想说出口。因为我一直觉得,有些感动哪怕只是一瞬间,也可以让我们走得更久更远;而有些想要说的话,一旦说了出来,该是怎样的舒畅与惬意!”这般真挚的文字,恰似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心灵的闸门,我迫切地想要将心中的感悟与触动,一一诉说,方能寻得那份“舒畅与惬意”。
  家乡的涢水河缓缓流淌,《似水流年》恰似一条人生的长河,将生活的烟火、工作的耕耘、心灵的悸动与人生的思索汇合在一起,无论是平缓处、湍急处还是拐弯处,总能激起生活的浪花。作者以细腻笔触,将这些浪花泼洒成墨,记录下生命旅程中的每一程风景、每一次成长。从校园走向社会,从纯真懵懂到历经风雨后的成熟睿智,字里行间,皆是生活的五颜六色,岁月的色彩斑斓。书中展现出的不同阶段的人生状态,宛如一股清泉,带着读者穿梭于时光长廊,唤起无数共鸣与美好的记忆。
  以《希望》开篇,堪称绝妙之笔。标题给人以明朗与暖色调,但通读全文,方知作者用心良苦。初入心仪岗位时,他满心的激动、憧憬与豪情,与现实中“褪色的校旗”“满地废纸”“布满灰尘的桌椅”形成强烈反差,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瞬间将读者带入他内心的波澜之中。在这人生的关键转折处,作者没有被落差击垮,而是迅速调整状态,立志要将现实雕琢成理想的模样。这开篇的“希望”,不仅是人生起点的光芒,更是贯穿全书、照亮他整个人生的精神火炬,也寄托着他以文字照亮生命与对未来世界的理想希望。
  在作者的笔下,生活的万千景象皆成文章。这里有甜蜜幸福的滋味,也有苦涩磨难的印记;有网络世界的情缘故事,也有对家乡女性的深情描绘;有母亲离世时,月光下的无尽悲伤,也有新生命降临,初为人父的惊喜与慌乱……字里行间,满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洞察。
  作为一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教育管理工作者,从教师到校长,再到中心学校校长,项东在教育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深刻的见解。他深知教与学、读与写融合的重要性,坚信师生共读共写是构建书香校园的基石,更是传承文化、涵养民族精神的关键。自2009年起,他坚持笔耕不辍,这份对教育与文字的执着,令人钦佩。
  细细品读,书中不少文字隐约可见鲁迅遗风,原来作者和我一样,也是个“鲁迅迷”。那些独特的句式、生动的语气助词,以及幽默诙谐的表达,读来韵味无穷。如“但见三个头只往后拗过去、拗过去、再回转过来!”“车站挥别的刹那,看见他眼中奔涌的泪水,我们的泪水终再是克制不住了,这泪水不同于毕业晚餐时男生的泪水,那次的泪水里有太多的酒类存在。而这次不同,没有语言,只有挥手。”这般笔触,既有对世相的冷峻观察,又不失知识分子的温厚情怀。
  从电话聊天过渡到QQ视频聊天,很多人是不是有过类似的经历和感受:“有的人以为是梦中情人类型的,(打开)才晓得那女人实在胖得对不起观众,把视频的框框都挤满了;那男人原来也并非白马王子,聪明得头发都绝了顶,呜呼哀哉痛彻了心扉!”读来不免让人“想入非非”而又忍俊不禁。
  若说遗憾,或许是教育工作者身份框定了叙事边界,某些篇章稍显格局局促。然转念思之,恰是这份扎根大地的踏实,成就了文字的筋骨与血肉。倘能在今后的创作中更能拓宽视野,将个人叙事与时代脉搏更能紧密交融,必将使文字更具穿透力,创作出更多贴合现实、富有时代特色的佳作。
  合卷远眺,涢水汤汤。愿《似水流年》如一条永远奔腾不息的河流,在岁月长河中激荡起更多属于这个时代的智慧浪花,一路欢歌!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随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随县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