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27日
英雄未曾远去 丰碑永在心间
——中原野战军12纵队兼江汉军区司令员赵基梅烈士生前身后事

  罗可启
  “军令如山!我走了!”父亲翻身上马,回头告别母亲,然后挥鞭而去……
  这是赵基梅烈士的女儿赵林英回忆父亲即将再次出征前和母亲告别的情景。
  母亲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没有想到这一去竟然成了永别。
  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一
  赵基梅,1909年出生,祖籍湖北红安,生于麻城市乘马岗朱家坳村。黄麻起义后于1928年参加赤卫队。1929年加入红四方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转战鄂豫皖,参加四次反“围剿”,1932年撤离大别山西征开辟川陕苏区。1933年冬参加反“六路围攻”。1935年参加嘉陵江战役,旋即长征,迎接红一方面军并会师。1936年9月到达甘南,转战晋冀鲁豫皖抗日战场。1938年率领一个连开赴晋东南组建八路军129师独立游击“赵谭支队”,投身晋冀豫边区组建抗日根据地。1940年5月挺进鲁西南平息暴乱,扩展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秋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参加陇海路、鲁西南等系列战役,1947年8月奉命挺进大别山,任中原野战军12纵队兼江汉军区司令员。后因积劳成疾,突发急性胃炎,于12月27日在三里岗尚家店火石冲病逝,享年38岁。
  赵基梅烈士短暂而波澜壮阔的一生中,英勇豪迈地完成了从雇农到将军的光辉历程。他去世的消息传出,中共中央、晋冀鲁豫中央局、晋冀鲁豫军区,鄂豫皖中央局、鄂豫皖军区为赵基梅发出讣告和唁电,高度评价了赵基梅战斗的一生,并号召广大军民,继承他的遗志,学习他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忠勇朴实、艰苦奋斗的高尚品质。中共中央专发唁电称他的去世“实属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一大损失”。
  二
  赵基梅女儿赵林英,1945年初出生于太行山区河南林县战地。当时,赵基梅赵克夫妇为了纪念在林县的那场艰苦的战斗经历,便起名“林英”。战争年代出生的林英,在苦难中成长。当时部队要突围,后勤要转移,赵克又得了产后风。马夫“老潘”用装饲料的大箩筐挑着小林英跨过3个敌占区,穿过3道封锁线,安全趟过渭河。
  为了给饥饿的小林英找点吃的,“老潘”一到驻地便四处寻找有羊羔的母羊,讨点羊奶。解放后,赵林英也四处寻找给了她慈父般温暖的“老潘”,可寻了半生却始终没有找到一点信息。
  “我的潘伯,你是不是也牺牲在战场了?”
  父亲赵基梅在年幼的赵林英印象中是模糊而又清晰的。模糊是因为自赵林英出生后就没有和父亲见上几次面;清晰是因为她从母亲讲的故事中知道父亲南征北战打过很多胜仗。
  1940年6月,在濮阳西南桑村集,部队遭日寇35师团和骑兵第四旅团8000余人合击。赵基梅亲率旅直属队牵制敌人,掩护部队和地方机关转移。敌机低空轰炸扫射,子弹雨点般散落,对面的坦克从几十米外直冲过来,万分危急。赵基梅挺在前沿阵地,指挥战士用集束手榴弹击退敌坦克,并抱起机枪猛扫,激战两个多小时终于打退敌人的反复进攻,掩护队伍突出重围。
  “这些描述就像电影里的神勇英雄,他就是我的父亲吗?那时我还没有出生呢。”年幼的赵林英对战争的残酷程度没有什么概念,但父亲在战斗中的勇猛形象在她心中成了永恒。
  赵基梅在1940年5月转战鲁西南地区后,与山东省阳谷县女战士赵克相识结为夫妻。
  赵克就是赵林英的母亲。
  姥姥后来对赵林英讲:“你父亲来家里看望我,骑的高头大马,人却是很温和的,没有一点当官的架子,对我可好呢……”
  三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忠魂昭日月,英雄归故乡。
  赵林英再次接到父亲的消息却是噩耗:父亲病逝!
  “母亲把面容埋进我的衣襟失声痛哭,那时我才两岁,她肚子里还怀着我的弟弟。”
  “后来,母亲随队伍一路南下征战,直至贵州。哪里需要,即是归乡。莽莽河山,满目疮痍,剿匪安民,扎根建设,养育儿女,半生无眠。”
  赵林英讲,母亲随部队南下即将离开湖北时,首长李先念捎信来想看看她们姐弟俩。见了面,母亲提了一个要求,找到父亲的坟墓看一眼。首长说:“刚解放,土匪还不少,等天下太平了一定要去找到!”
  这一等就是十九年。
  赵林英母亲临终的遗愿就是:找到父亲,找到老家,找到根!
  父亲!老家!根!在赵林英脑海里没有一点印象。“他长啥样?到哪儿去找?有谁记得他?又还有谁知晓他的葬所呢?”
  1966年10月,赵林英和弟弟赵小平找到湖北省军区首长徐再先请求帮忙寻找父亲墓葬。首长通过各方面反馈的信息确定,赵基梅烈士的安葬点在随县三里岗镇。
  赵林英姐弟俩风尘仆仆赶到三里岗镇,工作人员热情接待并安排人员协助寻找。当年因为保密原因人们只知道在尚家店火石冲牺牲了一位解放军司令员,但墓地埋葬的具体位置不清楚。工作人员翻山越岭找了好几天也没有结果,后来终于访到一位当年知情的老人,在老人的指引下,他们找到了墓地的准确位置。挖开堆土,里面出现一块石碑,上书“赵基梅同志之墓”。
  烈士的墓地终于找到了。“父亲!女儿向您报到!”
  “父亲,您是啥模样?我千百次猜想,连您的影儿也得不到。”
  “父亲,女儿还想问:你冥想过我和弟弟的模样吗?有没有唤过我们的乳名……”
  “父亲,我只猜测母亲那坚硬的脊梁也许随了您的背影吧。我和弟弟扯着母亲的衣襟,不怕战火纷飞,不怕风雨飘摇,挺直腰板,不曾懈怠,哪里需要奔哪里,尽心奉献国家和人民。今天,可以告慰您了!”
  青山不语,松柏肃立。想必父亲听见了?
  赵林英姐弟俩在墓前树起了石碑。良久,他们跪别父亲,手捧一把坟土带回给母亲。
  四
  三里岗镇位于随州市西南部,大洪山北麓,是随州、京山、钟祥三市的接合部。境内交通便利,群山起伏,物产丰富,自古以来是一个交通要道,更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和革命战争时期,元宝寨争夺战、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刘店自卫战、江汉军区新寨歼灭战、新四军陈家大湾被服厂保卫战等战斗就发生在这里。许多革命先烈英勇战斗,最终长眠于此。
  青山处处英雄冢,红色基因代代传。
  为纪念在三里岗牺牲的革命烈士,1967年4月,原三里岗区人民政府在佛爷岭修建烈士陵园,先后将分散在镇区内赵基梅、华夫、张指导员、刘天聪、吴江秋等五位烈士的坟墓迁进陵园。
  73岁的原生产队长汪呈祥老人自觉担当了守墓人,他对当年修建烈士陵园的情景历历在目:村民自发从两公里外的河滩肩挑背扛运来砂石,一锄一锹平整场地,如今这里松柏成林,环境优美。每年清明时节村民和村干部都会来祭扫烈士墓,学校组织师生徒步4公里到此祭拜先烈。
  自2019年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成立以来,三里岗镇红色遗址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人们对烈士的尊崇意识进一步提高。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党员干部和中小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年除了本地干部群众在清明、公祭日等节日祭扫外,随县县直单位和其他单位还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到此开展红色主题教育。镌刻着红色记忆的土地,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每到一处,每听一次,都是对党员干部和青少年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
  自从找到父亲赵基梅的安葬地以后,数十年来,赵林英带着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一次又一次远赴千里,来到这里祭奠父亲,她和这里的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2024年9月29日,随县人民政府邀请赵林英和家人参加随县烈士纪念活动。纪念日前夕,赵林英和家人们又一次来到父亲墓前敬献鲜花,鞠躬告慰。聊起父亲话题时赵林英曾几度红了眼眶。“每次来到这里,我都感动不已,为这片黄土下的英魂,为这悠悠尚存的记忆,也为几十年来守护墓地的三里岗乡亲们。”分别时,赵林英和家人请汪呈祥、汪呈富等几个乡亲合影留念,这一次次珍贵的影像留存就是双方情谊最好的见证。
  五
  赵基梅一家兄弟三人都参加了革命。大哥赵基松,参加了黄麻起义,后在反动派清剿中遭枪杀,头颅被割示众。住房被一把火烧光。二哥赵基柏和赵基梅被迫外逃参加红军,躲避敌人追捕。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赵基柏参加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手指冻掉,在作战中腿部负伤致残,最后和部队失散,九死一生乞讨回乡,后来被组织上评为革命伤残军人。赵家四十八口,遗孤寥寥。
  赵基松、赵基柏、赵基梅三兄弟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被誉为“革命岁寒三友”。赵基梅故里麻城市乘马岗镇石河村为纪念赵基梅兄弟的丰功伟绩,在磨盘山山顶修建了“梅笑亭”。
  亭上有一副对联:“三友凌寒抒壮志,一门含笑证丹心”,正是赵氏三兄弟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
  豪气贯长虹,碧血润青史。在挟雷裹电的抗日战争中,在金戈铁马的解放战争里,赵基梅身经百战、斩将搴旗、威慑敌胆、战功赫赫。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是这些革命先烈用鲜血谱写了革命雄曲,用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用鲜血浇灌了幸福之花,是他们用坚挺的脊梁推动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
  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
  赵基梅将军英名千古!
  【作者系随县三里岗镇党群服务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站)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