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27日
韩愈与随州:千年文脉的隐秘传奇
樊友刚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这位著名的人物有三首诗涉及随州,可见他对随州的关注。《自袁州还京行次安陆先寄随州周员外》《又寄随州周员外》,诗中的周员外即随州刺史周君巢,他和韩愈年轻时曾在“宰相将军”董晋手下当幕僚,可谓老朋友。在从南往北回京的路上,他选择了走随枣走廊。
韩愈为何在随州停留呢?这还需从元和十四年(819)说起。这年正月,他因撰写了《论佛骨表》,触怒了迷信十足的皇帝李纯。在满朝文武大臣下跪请求才免除死罪的他,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潮州(今广东省潮州市)任刺史,并逼他立即上路。这年七月,因群臣给皇上尊号“元和圣文神武法天应道皇帝”而大赦天下,韩愈改任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刺史。
元和十五年正月,皇帝李纯服食金丹中毒暴死,其三子继位,是为穆宗。这年九月,诏韩愈为朝散大夫、守国子祭酒。已53岁的韩愈选择了过洞庭湖到岳阳,再到夏口(今武汉)经安陆,到随州会老友,因身体不适在安陆短暂休养。
他在《自袁州还京行次安陆先寄随州周员外》写道:
行行指汉东,暂喜笑言同。
雨雪离江上,蒹葭出梦中。
面犹含瘴色,眼已带华风。
岁暮难相值,酣歌未可终。
该诗严格遵循五律平仄规范,记述了行经安陆时既饱含贬谪瘴疠之苦,又暗藏归京之喜的复杂心情。尾联寄托了对友人周君巢的深切思念,展现了贬谪者北归时悲欣交集的典型心态。“眼已带华风”中的“带”字,清同治《随州志》误为“见”字。
韩愈在随州与周君巢短暂相聚离开后又作《寄随州周员外》一诗:
陆孟邱扬久作尘,同时存者更谁人。
金丹别后知传得,乞取刀圭救病身。
“陆孟邱扬”即陆长源、孟叔度、丘颖、杨凝,此四人与周、韩曾为董晋幕客,四人先后而亡。韩愈57岁病故,有人根据此诗推测他可能服用过“金丹”。
长庆四年(824)夏,身为吏部侍郎的韩愈因病请告休假。曾任德宗朝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宰相,同时封为邺县侯)的李泌之子李繁于长庆四年任随州知州,他家藏书两万余卷。韩愈推荐好友诸葛觉随李繁到随州读书。《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写道:
邺侯家书多,架插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为人强记览,过眼不再读。伟战群圣文,磊落载其腹。
行年五十余,出守数已六。京邑有旧庐,不容久食宿。
台阁多官员,无地寄一足。我虽官在朝,气势日局缩。
屡为丞相言,虽恳不见录。送行过浐水,东望不转目。
今子从之游,学问得其欲。入海观龙鱼,矫翮遂黄鹄。
勉为新诗章,月寄三四幅。
清康熙版、乾隆版、同治版《随州志》将“送行过浐水”误为“送行过溠水。”一字之差,好似韩愈送行到了随州。还有“入海观龙鱼”写为“入海观鱼龙”。
韩愈提及的诸葛觉是僧人,法名淡然,越州人氏,早年隐居山林,善诗,后来云游四方,和李益、贾岛、韩愈均有交往。韩愈曾劝他还俗。
韩愈让诸葛觉往随州读书的原因,认为他虽然有一定的文学基础,但是还需要多读书。建议去随州,一是李繁那里书多;二是他和李繁关系甚密。韩愈在袁州任刺史时,李繁请他写过《处州孔子庙碑》。
李泌去世后,其子李繁荫袭为邺侯。李繁被贬到随州的原因,是有人告他骚扰尊师翰林学士梁肃的遗孀,并咏有《冬柳》为证。
韩愈说李繁家藏书多达“三万轴”,不算夸大之词,而且图书保管得“新若手未触”,所有书都用牙签来分类。据悉,唐朝藏书已习惯用红色牙签代表经部,绿色牙签代表史部,青色牙签代表子部,白色牙签代表集部。“插架万签”后来成为表示藏书丰富的典故。
诗中夸奖李繁十分聪敏,酷爱读书,一目十行,博闻强记。他众览圣贤书,知识丰富渊博。令韩愈惋惜的是,尽管他在京城生活了五十多年,又有房宅,却不能长久地住下去,最终还是被挤出京城,贬为随州刺史。这时已近花甲之年的韩愈十分同情他,多次在皇上面前说情也无济于事。韩愈虽任吏部侍郎,但感到“我虽官在朝,气势日局缩”。他为诸葛觉送行,一直送到京城郊外的浐水,还“东望不转目”,依依不舍。诗中虽大量篇幅写李繁,但也告诉同行的诸葛觉,到随州跟随李繁读书的本意,要他向这样一位才高德重、藏书万卷、可以信赖的人好好学习,只有深入知识的海洋,才能追赶上李繁这只满腹经纶的“黄鹄”。最后希望诸葛觉每月给他寄些新诗章。
李繁晚年十分悲惨。他任亳州刺史时,州境有贼,出兵加以诛除,因事先没告知节度使,涉于擅兴之罪。太和三年(829年)以“滥杀无辜”下狱,赐死于京兆府。李繁恐先人功业泯灭,向狱吏求废纸,临死前于狱中撰《邺侯家传》。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时期,随州城南有一李姓人家也是藏书很多。欧阳修就是在李家第一次看到韩愈的著作。这个李氏家族同李繁是否有血缘关系?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李繁作为藏书家对随州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明代任随州知州的范钦也成为著名的藏书家。
(作者系湖北仙桃人,随州文史学者,随州日报社原副总编辑)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这位著名的人物有三首诗涉及随州,可见他对随州的关注。《自袁州还京行次安陆先寄随州周员外》《又寄随州周员外》,诗中的周员外即随州刺史周君巢,他和韩愈年轻时曾在“宰相将军”董晋手下当幕僚,可谓老朋友。在从南往北回京的路上,他选择了走随枣走廊。
韩愈为何在随州停留呢?这还需从元和十四年(819)说起。这年正月,他因撰写了《论佛骨表》,触怒了迷信十足的皇帝李纯。在满朝文武大臣下跪请求才免除死罪的他,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潮州(今广东省潮州市)任刺史,并逼他立即上路。这年七月,因群臣给皇上尊号“元和圣文神武法天应道皇帝”而大赦天下,韩愈改任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刺史。
元和十五年正月,皇帝李纯服食金丹中毒暴死,其三子继位,是为穆宗。这年九月,诏韩愈为朝散大夫、守国子祭酒。已53岁的韩愈选择了过洞庭湖到岳阳,再到夏口(今武汉)经安陆,到随州会老友,因身体不适在安陆短暂休养。
他在《自袁州还京行次安陆先寄随州周员外》写道:
行行指汉东,暂喜笑言同。
雨雪离江上,蒹葭出梦中。
面犹含瘴色,眼已带华风。
岁暮难相值,酣歌未可终。
该诗严格遵循五律平仄规范,记述了行经安陆时既饱含贬谪瘴疠之苦,又暗藏归京之喜的复杂心情。尾联寄托了对友人周君巢的深切思念,展现了贬谪者北归时悲欣交集的典型心态。“眼已带华风”中的“带”字,清同治《随州志》误为“见”字。
韩愈在随州与周君巢短暂相聚离开后又作《寄随州周员外》一诗:
陆孟邱扬久作尘,同时存者更谁人。
金丹别后知传得,乞取刀圭救病身。
“陆孟邱扬”即陆长源、孟叔度、丘颖、杨凝,此四人与周、韩曾为董晋幕客,四人先后而亡。韩愈57岁病故,有人根据此诗推测他可能服用过“金丹”。
长庆四年(824)夏,身为吏部侍郎的韩愈因病请告休假。曾任德宗朝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宰相,同时封为邺县侯)的李泌之子李繁于长庆四年任随州知州,他家藏书两万余卷。韩愈推荐好友诸葛觉随李繁到随州读书。《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写道:
邺侯家书多,架插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为人强记览,过眼不再读。伟战群圣文,磊落载其腹。
行年五十余,出守数已六。京邑有旧庐,不容久食宿。
台阁多官员,无地寄一足。我虽官在朝,气势日局缩。
屡为丞相言,虽恳不见录。送行过浐水,东望不转目。
今子从之游,学问得其欲。入海观龙鱼,矫翮遂黄鹄。
勉为新诗章,月寄三四幅。
清康熙版、乾隆版、同治版《随州志》将“送行过浐水”误为“送行过溠水。”一字之差,好似韩愈送行到了随州。还有“入海观龙鱼”写为“入海观鱼龙”。
韩愈提及的诸葛觉是僧人,法名淡然,越州人氏,早年隐居山林,善诗,后来云游四方,和李益、贾岛、韩愈均有交往。韩愈曾劝他还俗。
韩愈让诸葛觉往随州读书的原因,认为他虽然有一定的文学基础,但是还需要多读书。建议去随州,一是李繁那里书多;二是他和李繁关系甚密。韩愈在袁州任刺史时,李繁请他写过《处州孔子庙碑》。
李泌去世后,其子李繁荫袭为邺侯。李繁被贬到随州的原因,是有人告他骚扰尊师翰林学士梁肃的遗孀,并咏有《冬柳》为证。
韩愈说李繁家藏书多达“三万轴”,不算夸大之词,而且图书保管得“新若手未触”,所有书都用牙签来分类。据悉,唐朝藏书已习惯用红色牙签代表经部,绿色牙签代表史部,青色牙签代表子部,白色牙签代表集部。“插架万签”后来成为表示藏书丰富的典故。
诗中夸奖李繁十分聪敏,酷爱读书,一目十行,博闻强记。他众览圣贤书,知识丰富渊博。令韩愈惋惜的是,尽管他在京城生活了五十多年,又有房宅,却不能长久地住下去,最终还是被挤出京城,贬为随州刺史。这时已近花甲之年的韩愈十分同情他,多次在皇上面前说情也无济于事。韩愈虽任吏部侍郎,但感到“我虽官在朝,气势日局缩”。他为诸葛觉送行,一直送到京城郊外的浐水,还“东望不转目”,依依不舍。诗中虽大量篇幅写李繁,但也告诉同行的诸葛觉,到随州跟随李繁读书的本意,要他向这样一位才高德重、藏书万卷、可以信赖的人好好学习,只有深入知识的海洋,才能追赶上李繁这只满腹经纶的“黄鹄”。最后希望诸葛觉每月给他寄些新诗章。
李繁晚年十分悲惨。他任亳州刺史时,州境有贼,出兵加以诛除,因事先没告知节度使,涉于擅兴之罪。太和三年(829年)以“滥杀无辜”下狱,赐死于京兆府。李繁恐先人功业泯灭,向狱吏求废纸,临死前于狱中撰《邺侯家传》。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时期,随州城南有一李姓人家也是藏书很多。欧阳修就是在李家第一次看到韩愈的著作。这个李氏家族同李繁是否有血缘关系?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李繁作为藏书家对随州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明代任随州知州的范钦也成为著名的藏书家。
(作者系湖北仙桃人,随州文史学者,随州日报社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