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瑶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置于十二项战略任务之首,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重大论断,为新时代实体经济发展锚定了航向、提供了遵循。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与国内转型关键期,要深入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实体经济向高质量迈进,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根基。
  一、锚定核心方向,明确实体经济战略定位与发展遵循
  实体稳则经济稳,实体强则经济强。现阶段,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构筑起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和雄厚底气。但部分实体经济领域仍面临“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等问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质量效益不高、资源要素约束趋紧、“外堵”与“内卷”并存等矛盾亟待破解。一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实体经济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核心方向。以智能化赋能产业升级,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加速孕育智能制造、智慧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以绿色化重塑发展模式,统筹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推进传统高耗能产业低碳改造,壮大新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绿色实体产业,实现实体经济发展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协同推进。以融合化打破发展壁垒,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区域实体经济协同融合,破解产业碎片化、同质化问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相统一。二要始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我国实体经济正处在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针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风险、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风险,以及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风险,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聚焦薄弱环节补短板、锻长板,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要加大实体经济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投入,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突破技术安全瓶颈。要不断健全实体经济风险防控体系,严格防范金融资本过度流向虚拟经济,稳定粮食、能源、重要原材料等要素供给,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二、聚焦四大任务,明确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实践要求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从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四个维度,积极部署“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战略任务。一是固本升级,夯实实体经济存量根基。传统产业是我国产业体系的“基本盘”,是稳增长、保就业的核心支撑。全会明确提出推动化工、机械、造船等重点行业提质升级,巩固其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优势地位。这要求持续加强以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生产流程,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二是创新育新,强化实体经济增量动能。全会聚焦“打造新兴支柱产业”与“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等两条路径谋划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集群发展。在未来产业领域,重点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脑机接口等突破。三是扩容提质,优化实体经济生态格局。全会提出实施服务业扩能提质行动。在生产端,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协同,发展研发设计、物流仓储、数字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产业链整体效率;在消费端,聚焦居民美好生活需求,升级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以优质供给激活内需潜力。四是强基增效,筑牢实体经济发展底座。围绕“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等部署,在新型基建领域,加快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布局,夯实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技术底座;在传统基建领域,推进跨区域交通大通道、地下管网改造等工程,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融合,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拥有更稳固的硬件支撑。
  三、聚力重点突破,推动随州实体经济聚势蝶变
  今年以来,随州聚力支点建设,上半年GDP同比增长6.8%,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工业用电量、民间投资、制造业投资增速居全省第一。其中,专汽产值增长8.5%,新能源专汽产量增长60.2%,专汽及零部件出口增长88.5%,“随州香菇”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特色产业优势持续凸显。“十五五”时期,我们要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方向,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体现随州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做强科创引领,筑牢产业升级技术支撑。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体会议明确指出,要狠抓科技创新,深入推进“61020”全链条攻关,持续完善“71020”高校创新体系,提升发展“含新量”。一方面,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依托高校院所、研究机构、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中试平台等创新载体,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深化“智改数转”专项行动,聚焦建成全国氢能源商用车产业示范基地、安全应急装备产业特色园区、移动应急装备产业集群发展目标,实施定向项目研究、揭榜挂帅,聚力攻克轻量化材料、整车集成等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创建国家应急装备中试基地,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二是做实三大产业,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底盘。“十五五”时期,我们要以“提能级、优质效、增动力、强功能”为导向,积极推动我市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未来产业“新苗育壮苗”,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融合”,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锚定专汽应急、农产品加工、文旅产业三大核心产业,对于专汽应急产业,要积极实施“链长”挂帅、“链主”培育、“链创”支撑工程,聚焦“专汽+低空经济”“专汽+机器人”“专汽+智能网联”等领域,推动技术研发与场景应用结合,壮大专汽应急产业集群;对于农产品加工产业,要立足“土特产”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功能型产品转型,有效提升“随州香菇”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对于文旅产业,要深化“文化+旅游+农业+大健康”等领域多方融合,借势旅游1号公路建设串联全域文旅节点,通过炎帝文化旅游区5A级创建、大洪山景区提档升级等活动,持续激活随州文旅生态。三是做优营商环境,激发实体经济发展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多领域多层次的制度安排。要树牢“一盘棋”统筹思维,充分发挥政府牵头主导、统筹协调职能,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营商环境改革机制,避免政策碎片化。要紧扣随州产业特色,将营商环境优化深度融入专用汽车、农产品加工、文旅等优势产业全生命周期。政策层面出台靶向扶持措施,设立专汽应急产业发展基金与“智改数转”补贴,缓解企业资金压力;要素层面强化人才、土地、数据资源配置,保障重点产业项目需求;服务层面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简化审批流程;市场层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监管,全方位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发展生态,为湖北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贡献更多随州力量。
  (作者系中共随州市委党校党性教研室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