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11月01日
以全会精神为指引 走好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

郭悦悦

  社会治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确保社会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深刻领会并全面贯彻全会精神,必须牢牢把握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实践要求,将党的全面领导、人民主体地位、依法治理原则、系统治理观念贯穿始终,走出一条植根中国大地、符合时代要求、彰显制度优势的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
  一、提高政治站位:全会指引了社会治理的方向原则
  走好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首要的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它决定了治理的立场、原则和实践指向。
  根本在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会强调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第一个关键词是“党委领导”。党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在多方利益调整和复杂矛盾协调的治理任务中,始终清楚社会治理为了谁。实践证明,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并不断转化为社会治理领域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无论是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还是疫情防控的高效协同,又或者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方方面面都彰显了党对社会治理规律认识是与时与势相适宜的,确保我国社会治理始终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方向不偏、力度不减。
  核心在于站稳人民至上立场。全会明确指出,各项改革发展举措都着眼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要求深刻回答了“社会治理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全会的部署非常具体务实,从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到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防控和打击违法犯罪,件件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只有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社会治理才能找准方向、激发活力、取得实效。
  关键在于夯实依法治理根基。全会提出,下个阶段,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要达到更高水平。要加快完善社会治理急需的法律法规,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确保社会治理各项工作于法有据、有章可循。要深入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同时,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社会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使法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信仰和基本行为准则,以法治的确定性守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聚焦实践锚点:全会部署了社会治理的重点任务
  自党的二十大之后,我们对社会治理工作的目标定位从“改善民生、创新治理”篇章转向了在“国家安全体系与能力”大框架下进行统一部署。这次全会再一次强调了社会治理的首要目标就是“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其中对“公共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的关注,可以说一个“安”字贯穿始终,清晰地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治理的重点任务。
  完善风险防控体系,筑牢安全稳定“防火墙”。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强重点领域国家安全能力建设。意味着我们必须聚焦最易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关键领域:防范化解社会治安风险,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黄赌毒、食药环、盗抢骗;防范化解公共安全风险,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严格落实各项监管制度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加强舆论引导,牢牢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以关键领域为着力点不断完善风险防控体系,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提升矛盾化解能力,构建和谐善治“减压阀”。全会专门提及要“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矛盾化解的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一方面,推进县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搭好为民解事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大胆探索适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微创新”“土办法”;另一方面,建强化解队伍,加强调解员培训,提升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提升矛盾化解能力,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激发多元主体合力,奏响共建共治“协奏曲”。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社会主义本质及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在新时代的重要体现。党建引领是多元共治的灵魂,在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的同时,要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善于为市场和社会主体参与治理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等在提供公共服务、规范行业行为、反映群众诉求等方面的独特作用;畅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新就业群体等参与治理的渠道,形成党心民心同频共振、政府社会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凝聚起社会治理的最大合力。
  三、坚持守正创新,在建功支点建设中彰显随州担当
  蓝图绘就,关键在于落实,关键在于担当。我们必须坚持守正不渝、创新不止,将社会治理融入全省“建成支点”的战略大局中去谋划和推进,以高效能治理为随州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锚定大局任务,扛起服务发展的治理使命。紧扣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与湖北“建成支点”相关部署,明确随州使命:要为高质量发展清障护航,聚焦省委赋予的战略定位,将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社会治理的核心任务;要为重大战略实施筑牢根基,围绕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等目标,社会治理要主动前移;要为社会活力迸发创造空间,社会治理既要划出“安全底线”,也要托举“创新高线”,让随州成为一片充满机遇与发展活力的热土。
  直面地方短板,清醒认识治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建功支点建设,随州在社会治理领域仍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课题,需要我们保持清醒头脑:一是基层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部分城乡社区仍面临服务资源不足、专业能力不强、自治活力不够等问题;二是风险防范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面对经济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多元思潮下的意识形态风险、网络空间的治理挑战等,我们的风险预见、研判和处置机制还不够完善,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有待提高;三是社会协同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多元力量参与治理的渠道不够畅通、机制不够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尚未完全形成,治理合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立足地方实际,探索优化提升的具体路径。知不足而奋进,望山远而力行。我们必须立足随州实际,走出一条具有随州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之路。其一,推动文化赋能。深入挖掘炎帝文化、编钟文化中的治理智慧,将“和合”“有序”等传统文化精髓融入社会治理理念中;其二,强化智慧赋能。紧扣湖北省“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建设智慧城市,探索“网上说事”“码上议事”,实现民意诉求“一键通达”、矛盾纠纷“线上调解”、公共服务“云端办理”;其三,探索品牌赋能,深入挖掘随州本土诸如“逢四说事”等社会治理创新案例,打造具有广泛辨识度、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的社会治理品牌,使其成为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动力的强大引擎。
  (作者系随州市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