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超读报一分钟
新学期开始,萧超被分到七(1)班。报名时班主任徐老师让他填写个人情况,他半天不动笔,头偏向一边不予理睬,徐老师催了几遍,还是不动笔,其他同学说萧超不会写字。徐老师问是不是,他低着头“嗯”了一声。徐老师从电脑里调出小超的初考成绩:8分,全镇倒数第一。 正式上课后,徐老师找萧超谈话,给萧超出了一道题:父亲给了他10元钱,买了一盒烟,花了5元钱,应找回多少钱?他一口答出:“5块钱”。徐老师又问如果烟是4元钱一盒呢?他说不会算,徐老师问他怎么会做前一题,他说他帮父亲买过几回烟,人家都是找的5块。徐老师又问他认识多少汉字,他说只认得自己的名字和几个非常常见的汉字。 徐老师意识到责任重大,不能放弃这个孩子。针对萧超的实际情况,徐老师只得把培养萧超的目标定位在学一些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于是制订了计划分步实施,先教萧超识字,但他对认字毫无兴趣。徐老师想了一个高招儿:每天让萧超发作业本,首先让他认识本班同学的名字,萧超兴趣盎然,因为他自读书以来从未担此重任,所以他有一种成就感,不到两周便认识了除他名字以外的112个字。为了让萧超不依靠本子的特征去识别同学的名字,徐老师让他读讲桌上的座次表,并让他人名对号,直到萧超在任何地方都能认识这112个汉字,这些字萧超认熟之后徐老师便开始她的第二步计划,让他写这112个汉字,先要他按同学们的座次填座次表,遇上不会写的字就让他去请教同学,请教谁谁就有责任和义务教会他这个字,几个星期过后,萧超已经会读会写这些汉字了。 为了提高萧超的朗读能力,徐老师专门为他举办了语文课前“小超读报1分钟”的活动,每天徐老师给他一张报纸,让他选一段认识最多的文字,读给大家听,然后找一位同学说说他读的内容,如果这位同学听懂了,就奖给萧超一张草稿纸。徐老师要求萧超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做个记号先跳读过去,下去后请一位同学教。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萧超认识的字已达到400多个,能读一些简短文章,偶尔在课堂上举手发言,萧超终于进步了。 王长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