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随州一中体育馆,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郑晓边生动的心理学演讲与交流,给在场的一千多名高三学生及家长,带来了一片欢声笑语。
自我超越 学生重在信心
“郑老师,高考还有几个月,我现在每天睡觉就睡不好,怎么办?”“郑教授,如果考不好,我怎么对爸爸妈妈说?”“郑老师,我最近的一次考试又没考好……”
郑晓边教授在演讲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困惑与想法。
“高考的压力大吗?这主要取决于你的想法是否合理。”郑晓边教授对学生面对高考的心理问题,一一进行剖析。
应对高考,学生要细心、舒心,要有恒心和信心,而信心是最重要的,“信我必胜”。自信的前提条件是正确认识自我,学生在明确自己的长处与缺点,求得他人的理解与帮助之后,才能做到自信。睡不着觉,总担心考试的时候病了怎么办,都是信心不足的表现。心里为什么焦虑不安?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目标。平时成绩就很好,不要每次考试都盯着第一名,那是成心跟自己过不去,第二名、第三名,甚至第十名都不错,都能考进一流的大学,你只要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能考好就行了。基础比较差的怎么办,你更不要与比你强很多的同学比,你盯着你前面的几个同学就行了。你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你比你过去表现的都好,你比同你基础差不多的同学表现的更好,你就成功了。
在离高考不多的时间里,考生更要做到舒心,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舒养身心。例如,考生打开试卷看到第一题不会做时,会宽慰自己放一放,再试第二题,但结果又不会做。这时他听到旁边同学笔头“唰唰”作响或翻页的声音,心情就会越来越紧张,严重时还会出现大脑一片空白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考生可提前掌握自我暗示的方法,因为良性的暗示在考场上经常具有很好的效果。比如考生可以在心中默念 “人家翻页,说明第一页的题目大家都不会做。” “这一题我就不会做,别人就更不会做了!”这样的自我暗示能够有效地舒缓考生心绪,排除他们因焦虑而造成的各种不良症状。同时,要磨练自己的意志,遇到挫折的时候,你可以告诫自己:“不能忍受折磨的人,根本不可能成功!”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宽以待人,宽以待同学,宽以待老师,宽以待学校,宽以待家乡,这样,你的心情就会好起来,“记住,今天你和别人过不去,明天你就会和自己过不去!”
教养互动 家长难在知心
“在很多时候,你的孩子比你懂得的多得多。”郑晓边教授对学生家长们说,要教育好现在的孩子,光爱孩子是远远不够的。而要对孩子做到“知心”,家长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临近高考,考生们已感到气氛很紧张了,若是父母比孩子更为紧张,不能适时帮助他们缓解压力,这将是很危险的。希望家长们都能给予考生适当的期望压力和及时的心理支持,不要把他们推到背水一战的悬崖边缘,要交给他们一把智慧的钥匙,让孩子们能本着正确的高考动机,满怀信心地迎接高考。
家长如何“知”孩子,与孩子交流?要教育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念,不能仅仅用“为父母争光、出国留洋、出人头地”等教育孩子;与孩子探讨具体的学习目标时,要设定孩子“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教导孩子将成功归结于能力,失败归结于努力不够;与孩子换位思考,经常沟通;指导孩子掌握最佳的学习方法,让孩子学会劳逸结合,帮助他们预防疲劳。
一位家长说,感觉孩子考试压力较大,作为家长,平常也只能干着急。听了郑教授的报告后,觉得心里踏实了,再不会给孩子加压力,让他自由发挥。
职业生涯 教师贵在爱心
在体育馆的演讲报告会结束后,郑晓边教授又到随州一中学术报告厅给该校的全体教师开起了“小灶”,畅谈起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如何以爱心影响学生。
要爱护学生,要给学生“减压”,要解决好学生学习动力、人际沟通、心理调适等方面的问题,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自己要有良好的心情和自我评价,才能以良好的心情影响学生。对学生,不仅要进行学习辅导,还要进行生活辅导,包括生活目标、态度、社交、情绪、休闲、消费等等。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也要有相应的教育能力,即如何了解评价学生,指导学生生存、合作、竞争,进行心理教育和组织管理。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辅导,不只是学校心理辅导员的事,而应该是全体教师的事。”随州一中校长蒋从安说,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请专家教授来校为临考的学生及家长“减压”,同时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教育水平,使各科教师能够以学科渗透的方式进行心理教育,随时随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能够以健康向上的心态进行学习与考试。
郑教授鼓励学生上台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们报以畅快的掌声和笑声
本报记者 张 顺 通讯员 叶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