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让本已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暑假刚刚开始,在校大学生们纷纷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希望早些接触社会,为将来毕业求职提前做好准备。7月6日,团市委引领武汉科技大学的一支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齐星公司、健民随州公司、波导随州公司,感受企业生产,增长社会知识。
走近生产第一线
烈日当空,武汉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师生一行19人,毫不犹豫地选择步行前往暑期社会实践的第一站。半小时后,实践队到达齐星公司,衣衫汗透却无人埋怨。带队的辅导员赵凯做出排队手势,一支整齐安静的小队迅速形成,跟随讲解员走进了齐星公司。
沿着参观路线,舒适高雅的房车成品激起大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或拍摄记录时尚外观,或置身其中感受综合功能,或向员工了解生产工序。而驾驶室总装、喷漆、模具等车间,解剖生产细节,向他们展示了尖端科技,也体现了繁重的人工劳动。“想象与真实生产形态真不一样,我开眼界了。”电脑艺术设计系的大二学生郑敏说,“看到车间里忙碌的大学生员工,感觉我们还应放平眼光,放低姿态,就业之路才可能变宽。”她的同学汪涛则说,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甚至自主创业,只要利于自己的长远发展,都能接受。
工业设计系大三学生毛陈诚分析,大学生的身份不再是高薪标志,月薪标准对大学生而言不是非常重要。面对就业压力,作为大学生应该“低姿态”,关键是所选单位应是一个能够培养和提升自己工作能力、能有业务上升空间的平台。
“好心态”做事
参观完生产一线,实践队与齐星公司的优秀大学生员工座谈,读大二的李征首先发问,企业招聘员工看重哪些能力。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王双武现身说法,他法学毕业,进入公司后却发现简单的法律工作做起来也吃力,便重新翻开课本,一点一滴夯实基础。由于肯吃苦,他调到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上也很快适应。就业之初,大学生要完成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适应能力很重要,决不能心浮气躁。
“选择你喜欢的,更要喜欢你选择的。”齐星公司模具分公司的副总杨永康,2003年应聘时只看到一台模具设备。杨永康没有退缩,一头扎进基层,随着模具设备扩充到现在的34台,他也成长为管理者。从事工业设计的杨琦认为,不必因为就业形势严峻,而放松知识学习。实践队的大学生们认为,保持良好心态做人做事,就是化解就业压力的高招。
实践中了解社会
随后参观健民随州公司、波导随州公司,实践队的大学生们感叹,他们终将变身“社会人”,如果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将来很难与社会相融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提前认识社会的平台,让大学生更广泛地拓展自己的知识,开阔视野。
武汉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党委副书记黎宇宁说,暑期实践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懂得了奉献和付出,才能更好服务社会。
(本报记者 曹平平 通讯员 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