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念念我的纳凉“经”
弹指一挥间,新中国已走过60年的历程。作为一名电力系统子女及职工,与电的感情非同寻常,谈起生活变化,镌刻在记忆里的纳凉“经”,就像电影画面一样浮现在眼前。 1967年夏天,我出生在农村。那时,夏天的降温工具,就是几把蒲扇。夏夜,父母轮换摇着蒲扇,直到我安然睡去。 后来,我家搬到镇上,租住的房子其实是一条狭长的过道,又黑又潮湿。到了夏天,家里闷不通风,妈妈只好学着大家,把竹床搬到外面乘凉。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父亲调到了随县供电局工作。从乡镇来到县城,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乡下从未见过的楼房。当时大家住的都是平房,只有供电局办公楼是五层大楼。到了夏天,楼顶成了一块“香饽饽”,太阳还没落山,大家早早地拿着凉席“占据”地盘,晚来一步,“阵地全失”,楼顶成了人们纳凉的好去处。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家里条件慢慢好了,买了鸿运扇,后来又添了落地扇,我和小妹常争执着把落地扇的“头”掰来掰去,弄得它苦不堪言。 一年暑假回家,父母寝室的墙被挖了一个洞,洞中放了一个会冒冷气的“家伙”,妈妈告诉我:“这叫窗式空调!”这在当时可是稀罕物,每天晚上,我家异常热闹,装有空调的小寝室“塞满”了同事和朋友。 九十年代,彩电、空调、洗衣机走进寻常百姓家。有了自己的小家后,家里相继装了分体空调,添置了3匹的大柜机。这样,每个房间都装了空调,冬暖夏凉。母亲不禁感叹:“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的孩子真幸福啊!”“这还哪跟哪呀,您老看好了,不久我们家或许还会用上中央空调呢,说不定哪天就搬进了生态节能小区,日照通风合理,隔音降噪,四季如春不是梦!”憧憬未来,我故作陶醉状…… (王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