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字作文为何获“冰心奖”
——暑假教师远程教育培训的收获
短暂的暑假教师远程教育培训很快就要结束了,而专家们一次次精彩而富有指导性的讲座,一个个生动、成功的案例,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尤其专家沈大安的作文讲座中的一个案例——百字作文获“冰心奖”,更是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带给我更多的思考。 孩子应有的纯真和童趣 众所周知,蜚声中外的“冰心奖”是以文坛世纪老人冰心的名字命名的权威大奖,而“冰心作文奖”是面向海内外中小学生征稿的。据沈大安介绍,首届冰心作文奖共收到了来自全国三十多个省市的数万篇参赛作品,经过近二十位专家评委的严格筛选。然而,年仅七岁的小学生郦思哲凭借寥寥一百多字的作品《妈妈回来了》一文,却获得了首届“冰心作文奖”一等奖。 让我们先读读这篇获奖作文吧—— 《妈妈回来了》 “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 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看完这篇习作,你也许会说,这篇作文还算不上通常意义上的作文嘛,像是孩子在“说话”,更谈不上言词华丽…… 在评委会收到的小学生作文中,不乏文笔老到、篇幅宏大的作品,却缺少了孩子应有的那份纯真和童趣。“妈妈回来”这一生活片段所带来的温暖和喜悦,使文章蕴涵了一份让人“眼睛一亮,并且隐隐有一种感动”的情感张力,正是这种发自肺腑的张力、不加修饰的纯真感受,自然朴实、真情实感,打动了很多评委。而这,正是现在中小学生作文中普遍缺少的。 作文要珍视个人独特感受 小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儿童的率真,儿童的烂漫,儿童的情趣,是一种不含杂质的儿童自然天性之美。《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作文提出“要珍视个人独特感受”,“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是对小学生作文最好的诠释。 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不知道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只知道读范文,模仿。因为老师要我们这样干。所以,我们作文里的主人公一律是“小明”,我们身处农村,却能够写出城里小明的生活。根本没见过公共汽车,却能够写下“我和小明在公共汽车上让座”,没有拣到过钱,却能够写出“拣到钱交给警察叔叔”,身边没有五保户,却能够写出“帮五保户老人挑水”。不知“写自己真实的感受”,“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全班同学基本一个版本。 再看看当下的作文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学生整天被关在教室里,与沸腾的现实生活脱节,加之有的教师教法陈旧落后,学生只按老师的题目编、仿,按范文去套。作文的过程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自然天性。这种“为了应考”“瞄着分数”的训练,怎能不使学生视作文为苦差,对作文产生厌恶心理呢? 有的老师甚至强调学生要注意作文的思想性,从小让孩子用似懂非懂的语言去表现所谓的“中心”。有的教师甚至为了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考试前把小学生作文分类,每类推荐几篇作文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者把各类作文细化出写作提纲,让学生套着写、模仿写,以期提高学生的作文分数。有的甚至用假话、套话、空话拼凑成文,文章表面上看上去写得漂漂亮亮,可实质空洞,缺乏儿童的真情表白。 过多的条条框框吓住了学生 只要稍稍翻一翻书店里的什么“作文指导大全”、“名师教你写作文”、“作文成功秘诀”,你就会发现:吓人!这些书的内容无不是些 “怎样开头”、 “怎样过渡”、“如何照应”;或是 “审题五法”、“立意六招”、“选材七条”、“布局八要”……过多的条条框框把学生吓住了。让学生带着镣铐写作文,缺乏独特体验和个性创造。殊不知,提高孩子的作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靠知识的积累和科学的引导。当然,当前作文教改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上述现象的确存在。 “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这是儿童真诚率直的个性表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鼓励他们在作文中释放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期望,不“人云亦云”。也许,孩子用词不够恰当,句子不够通顺,表达不够正确,但是千万不要过分地要求他们完美无缺。我们要做的是,引导他们把话说得更清楚、流畅!这样的一篇小文获奖其实是在提醒我们,要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孩子的童心是最宝贵的。 首届“冰心作文奖”,那篇只有107字的作文《妈妈回来了》,以纯真的感情和宝贵的童趣赢得评委的青睐,从而摘取桂冠。这一案例启示我们:作文教学真的要少一些束缚,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求,多一些引导,让孩子们大胆地用他们明亮的双眸去观察世界,用最纯真的心灵去体验生活,以童真、童趣抒发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展现儿童最纯最真的美丽。 (王元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