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敖的“教儿经”
台湾文化名人李敖,每每以言辞犀利、“新招儿”迭出,而曝光度颇高。但他近日引起媒体的关注,却是老子借了儿子的光,其子李戡的“出招儿”与言辞,大有盖过乃父之势。 其一,李戡今年高中毕业,同时被台湾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他选择了北京大学——这对于台湾的考生来说,大概不无“标新立异”的味道。 其二,据李戡自己调侃说,抢在8月3日年满18岁之前,以规避完全的法律责任,对台湾的种种“乱象”大加挞伐,出版了一本名为《李戡“戡乱记”》的书,并直斥台湾某些人“去中国化”的举动是“叛逆”。 由“叛逆”而“逆反”,大概是因为对青少年“逆反”现象的特别关注,与李戡对话的大陆电视记者,问李家父子以58岁的年龄差距如何沟通? 李戡立即判明记者问话中“代沟”、“逆反”的潜台词,说自己不跟父亲谈学校的事,至于那些染个头发戴个耳环的事,更不会向父亲说。 见此“症状”,相信深受“逆反”、“代沟”之苦的学生家长们,都会为李敖先生捏一把汗。 “那些都是小事。”不料,李戡话锋一转:染头发戴耳环那些小事,不是不说,而是不值得跟父亲说。 果然,电视画面中,18岁的李戡,不说话的时候,文文静静一介书生,全不是“酷”得要死“帅”得要命的“帅哥”形象;而他说话的时候呢?即使不是“口若悬河”,也是“口若溪流”了,且指点江山,粪土万户,以致使人顿生疑心:这小子真的只有18岁? 原来,李敖先生自有他的一套“教儿经”,教孩子读书,读“世界级”的文学作品,读历史读哲学,使孩子自小就隐隐然以天下为己任了。 原来,两代人之间,并不一定会出现“逆反”。譬如溪流,你孜孜然左围右堵,最终,小溪也会变成大水,不“逆反”一把,冲毁你的堤坝,他怎么能有“他的出路”?而反之,不待溪流成川,你已早为他疏浚了河道,指明了方向,待他奔涌而出,欣欣然向往大海,哪里还在意身旁的小石小滩? 李敖先生喜欢读史谈史,看来,其“教儿经”也深谙老祖宗大禹的治水之道。难怪,其子李戡一方面说,父亲忙,父子之间交谈并不多;一方面又说,父亲教给他的,超过了他从小学到高中12年学校教育的总和。 李戡将进入北京大学学经济,这又有点超出了“子承父业”的传统思维定势。或许会有人替李敖先生大感惋惜:在文史方面下了那么大的“老本儿”,轻车熟路,“再造”一个“文豪”,无论如何,也是一件顺理成章的好事。投入而不产出,岂不可惜? 其实,这正是李氏“教儿经”的又一高明之处:百川归海,海的伟大,不仅只在其大,更在其能兼收并蓄。李戡以文学的感性,再兼以经济学的理性,“百炼钢化绕指柔”,未来的路,如何不越走越宽? (张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