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好校园文化这把“教鞭”
作者:彭润
本报记者 彭润 通讯员 魏运双 敖艳梅 近日,我市各中小学正陆续举办一年一度的冬季运动会。运动场上,孩子们学会了团结协作、奋勇拼搏。“这些东西,我们在课堂上讲十遍,不如一次接力长跑来得深刻。”曾都区东关学校副校长陈晓云感慨地说。 如今,我市各中小学正通过各种活动,打造更完善的育人环境,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如何打造、用好校园文化这把“教鞭”,是许多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道题目。 要凸显特色和个性 校训标语装饰在校园最醒目处;校园围墙上,“二十四孝”故事、三字经、名言警句等夺人眼目;路边的花园草坪中,立着”爱护花草树木”等警示牌……近年来,我市中小学对校园环境和硬件设施积极进行改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但是,标语好贴,遵守却难。记者在城区一学校采访,只见“勿折花草”的警示牌旁,一条被人踩出的“捷径”格外刺眼。学生上下课,不少人为图方便从此穿过。很显然,要让校园文化入脑入心,并不是件易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学校对于校园环境建设,存在功利化的心理。“上级来检查,学校不装饰一下不好看。再说了,其他学校都在做,我们不搞也不行。”城区一校长如是说。 很显然,对校园文化缺乏深度挖掘,不能凸显本校特色和个性,最终会导致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千篇一律,师生对其认识和接受程度,就会大打折扣。 能否向软件要成效 记者在我市城乡采访,发现无论多么偏僻的地方,校园总是该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在随县唐县镇三中,不大的校园虽然设施稍显简陋,却也整洁靓丽。该校政教处主任唐群峰老师说:“在育人方面,校园环境的建设与教学建设同等重要,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 但记者也看到,不少学校在打造校园文化时,存在跟风现象,甚至盲目建设。一位山区小学教师告诉记者,镇上有的学校搞校园建设十分大手笔,“我们这里经济条件差一些,非要搞得和城里的学校一样吗?”这位老师表示疑惑。 在硬件受限制的条件下,能不能向软件要成效?目前,我市不少学校在这上面下起了功夫。唐县镇三中成立“金太阳作文兴趣”小组、出版《星星草》作文集、举办凤凰艺术节,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享受文化的感召力。随州市外国语学校初中部克服场地不足的困难,结合自身实际打造了特色活动 “英语擂台赛”、“文化讲坛”,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营造民主、自由、自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鼓励学生自主参与 “不结合学生的实际,只注重物质层面的建设,或者盲目跟风,很难产生校园文化的作用。”随州市外国语学校初中部校长郭远林在接受采访时说。 目前,该校成功打造的“英语擂台赛”和“文化讲坛”,获得上级部门肯定,也经常有其他学校前来取经。这两项活动的特点在于,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比如,“文化讲坛”,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主题,自主设计课件,学生自由提问、参与讲评。另一项活动是该校每年举办的校园标识设计大赛,优胜者的作品最终会被制作出来,张挂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文化是有情感内涵的东西,只有文化的情感内涵和个人的亲身感悟契合了,才能真正为个人所用。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学校的每一丝文化氛围,都蕴含着学生的感悟和记忆。”郭远林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