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当前位置:20180407期 >> 第A1版:要闻
随县茶何以蝉联“五连冠”
  

特约记者

鲍亚忠 江开军
  在中国茶叶界,随县茶异军突起,被业界称为一匹黑马。
  从2013年开始,该县茶叶出口突破3000万美元,占湖北茶叶出口一半以上;2017年,出口额突破4000万美元,达到4117万美元,蝉联湖北茶叶出口五连冠。
  又逢一年春茶香。记者走访随县的茶山、茶企、茶店,探访“五连冠”背后的深厚底蕴。

龙头发力,品牌茶融入一带一路
  在漂洋过海的随县茶中,绝大部分出自湖北中兴食品有限公司。
  车间内,炒茶、拣选、杀菌、包装等30多道工序,全程自动化。“每年加工茶叶近万吨,今年还要新上两条生产线。”公司董事长舒大忠说,多年努力打品牌,终于迎来扩张期。
  该公司自2013年做茶叶出口,产品是炒制的原料茶,虽然销量大,但是利润薄,定价权完全在对方。“宁可3年不赚钱,也要改变被动局面。”公司从茶叶拼配技术做起,逐步打响自有品牌。
  他们瞄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各地口味不同,要对我国各产区的20至60种原料茶进行拼配。公司开出百万年薪,聘请8名专家,与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研制出的绿茶、红茶、黑茶等30多款产品,并持续创新。
  “要想持续有效占领、扩大市场,必须有强大的自主品牌。”舒大忠介绍,公司先后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茶叶商标,每年商标注册维护费就100多万元。去年,又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等国设分支机构,开拓巴基斯坦、俄罗斯、西班牙、加拿大等40多个国家的市场。
  品牌效应开始显现,卖原料变为卖成品,销量、利润同步攀升。舒大忠说:“以前是我们找国外经销商,现在经销商主动找我们,打款迅速,价格基本由我们说了算。”

网络借力,小茶店联通全国市场
  在人来人往的洪山镇集镇区,一座云峰山茶叶店并不起眼。很难想象,这家小店通过互联网,对接上全国大市场。
  店内,多款新茶已经摆上柜台,还有茶籽油、香菇等特产,样样包装精
  美。店员小李轻点鼠标,向客户推介产品。“魁峰银芽最受欢迎,订单已经排到下个月了。”小李说,网店开张3年多,客户群体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现在是销售旺季,每天接单100多个。
  支撑小店做大的力量,来自10里之外的生态茶园。修剪整齐的茶园内,太阳能诱虫灯、粘虫板等设施随处可见。茶园老板刘三运说:“做茶叶,生态就是生命线。”茶园进行无公害改造,施菜籽饼做成的有机肥,喷洒生物农药,除草使用人工和机械,严格控制农药残留。
  生态茶借力互联网,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铺向全国市场。如今,他们在销售茶叶同时,还带动销售茶籽油、香菇、木耳、板栗地方农副产品。“产品不断丰富,形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刘三运说,近几年,茶籽油的购销量大幅增长,去年收购600万斤茶籽,带动茶农增收1000多万元。

青年接力,老茶园产出顶尖精品
  “小伙子,我这茶园就交给你了。”5日,老茶农方中堂在流转合同上按下手印,将900亩茶园流转给“80后”业主王生全。“交给年青人干,我放心。”方中堂说,他做了一辈子茶,规模太小,没有品牌,顶好的茶叶也卖不起价,幸苦一年只能养家糊口。
  在淮河镇西湾村的山岭上,片片茶园星罗棋布。如今,新老更替,茶园易主。王生全已经接手16户茶园,总面积5000多亩。
  今年36岁的王生全是西湾村“茶三代”,自幼耳濡目染,学得一手好茶艺,高中毕业后去北京创业十多年。“人在京城,心在家乡。”王生全说,他一直牵挂在心的,是家乡的紫茶,“那可是茶中极品。”
  陆羽在《茶经》中阐明选茶标准:紫者上,绿者次;野者上,园者次……西湾村的高山茶,正是土生土长的紫茶品种,又经过30多年的粗放式管理,接近于野生茶。吸引王生全返乡的,还有茶文化的源头在随县,《神农本草经》等古籍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王生全返乡后,修山路、耕茶园、建茶庄,组建合作社,注册了“一手记”商标,首家茶叶专卖店直接开在北京繁华地段。
  去年,淮源紫茶在北京市场每斤售价两千元以上,还供不应求。初步打开局面,年轻的王生全信心满满:“精耕茶园,深挖文化,让随县特色茶再放光芒。”

更多>>  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随县茶何以蝉联“五连冠”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