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百家民企的“山水情”
——乡村振兴随县观察之二

         本报记者 罗 毅 特约记者 江开军
  8月,随州顺和生态农业公司与随县吉祥寺村联手,整合荒山荒地,兴建3000亩生态茶园。顺和生态下乡仅是随县企业下乡的一个缩影。据随县统计部门数据,有120多家民营企业,带着资金、技术和人才,踏入该县广袤的田野,建设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农业,实现绿色转型。

          “矿老板”兴建花果山
  走进尚市镇神农牡丹谷,满山牡丹望不到尽头,水上乐园、蔬果采摘园、汽车越野赛场等设施一应俱全。
  “这里不仅种牡丹,还是牡丹文化景区和牡丹油加工基地。”基地业主王兵介绍,目前已流转山场2万亩,投资1.7亿元,种植油用牡丹4000余万株,套栽景观苗木200多万株。王兵规划,将这里建设成一个集种植、加工、旅游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王兵当过打工仔,当过村干部,当“矿老板”开金矿攒下“第一桶金”。他告诉记者,挖金矿确实挣到一些钱,但是越挖心里越空洞。2014年,王兵成立神农丰源湖北国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转型生态农业。
  神农丰源公司在选择创业基地时,选址是随县最干旱、最贫瘠有“黄土高坡”之称的尚市镇龙脉村坡岗地,在这里以油用牡丹为主,观赏牡丹及其它花卉为辅,种出“花”一样的大产业。
  今年花开以来,牡丹谷接连举办牡丹文化节和汽车越野赛,接待游客近5万人。“漫山的牡丹本来就是一大景观,顺便增添旅游设施,就能带来门票收入;游客现场体验,还可以促进产品宣传和销售。”王兵说,转型生态农业后发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眼下,牡丹籽成熟。公司总经理张立国介绍,预计今年产籽200吨,卖牡丹油的效益是卖牡丹籽的3倍。牡丹油加工是关键一环,公司正在力推高质量的品牌产品。

          “留守女”变身上班族
  上午8点,淮河镇龙泉村的张艳玲骑上电动车,准时赶到慈云居庄园上班。
  庄园舞蹈厅内,已经聚集10多名“娘子军”,她们换上公司定制的服装,接受礼仪培训。“自从走进庄园才知道,该学的东西太多了。”张艳玲说,以前种地带孩子,闲下来打牌看电视,现在不仅学礼仪,还学到茶艺、园艺。一起学习的李华也表示,学到很多果园管理技术,把自家荒地也种上果树。
  庄园内,工人们清沟、除草、剪枝。问收入状况,智障贫困户老魏大嗓门说:“以前,忙活一年挣不到几个钱,现在清沟、除草,一个月净挣1800元。”铺地砖的李师傅介绍,公司近期将建50套客房、两个停车场,新增攀岩、射箭、露营、浑水摸鱼等体验项目。
  “自从办庄园,一颗漂泊的心终于安顿下来。”庄园创办人王兴敏说,做餐饮30年,辗转多地再到随州市城区,感觉居无定所,人累心也累。2016年,她转型农业创业,流转山场、耕地500亩,种植蓝莓、樱桃、猕猴桃,养殖鸡、鹅、鱼,配套民俗民居。去年成立公司,公司员工主体是龙泉村的家庭妇女。庄园开业以来,客人不断,仅今年“六一”这天,就接待农事体验团、“六一儿童团”200多人。
  记者从淮河镇政府了解到,该镇四大景区,民营公司建起“八大庄园”,去年接待游客40多万人,带动2000多农民从事旅游服务,其中80%的就业者是留守农村的“娘子军”。

          “指挥棒”引领共同富
  面对农民以土地参股变身股东,粮农变成花农、果农,过去“一家几亩田”正在消失的现象,政策“指挥棒”如何引领?随县总的思路是引导民企资源下乡,带领农民共同富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要引导企业规避误区,选择正确的创业路径。”随县经信局局长贺从华介绍,曾有一家企业到农村种下几百亩果树后,把资金和精力用于豪华办公楼和人造景点,基地却杂草丛生,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导致经营艰难。他认为,民营企业转身农村创业就像一棵小树,需要政策和政府精心培育与指导,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为避免企业下乡“打乱仗”,随县县委、县政府科学制定企业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全县规划随北、随中、随南三条旅游环线,串联所有乡镇,带动各村梯次推进,让乡村振兴精神实质进企进村。建设和培育民企融入乡村振兴“示范点”,干给大家看,引导大家干。
  百家民企上山下乡,推动随县农业大洗牌。万福店的乡村旅游,淮河的淮河源景区旅游,三里岗的中国“香菇小镇”,环潭镇的油茶之乡,尚市镇的油桃牡丹“花果镇”,全县涌现“菇、茶、果、药”四大特色产业集群。
  县委书记毕道丽表示,既要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更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带动农民、农民参与产业,避免企业“独角戏”,演绎共富“大合唱”。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百家民企的“山水情”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