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源头活水”浇灌幸福之花
——市农业农村局推进农业产业扶贫侧记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张清 通讯员 张坚 汤丰
  7月3日上午,曾都区洛阳镇邱畈村精准扶贫香菇共创基地内机声轰鸣,村民们正将采购的栎木粉碎成木屑,为袋料香菇生产作准备。
  “每天天一亮就开始了。我们利用国家扶贫资金和单位帮扶资金,建设香菇扶贫共创基地,探索‘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发展模式,吸纳贫困户参与袋料香菇生产,帮助他们发展产业致富。”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华介绍说。
  在基地看到,村集体建设了粉料场、袋料香菇灭菌车间和标准化种植大棚,并完善了配套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该村袋料香菇生产实行“合作社集中制棒、种植户分散管理”,贫困户购买菌棒及使用生产设备可享受一定的优惠和减免,村里聘请种植能手担任技术指导员,从生产、管理到销售等各个环节提供技术帮扶,走上了香菇标准化生产之路。
  “‘邱畈模式’为全市香菇标准化生产提供了借鉴。”当日,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扶贫办在该村召开全市香菇标准化生产暨产业扶贫现场推进现会,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和全市17个香菇生产重点乡镇的分管同志走进该村香菇扶贫共创基地,通过参观基地、座谈交流等形式,共同探讨全市农业产业扶贫的有效举措。据介绍,邱畈村通过建设香菇扶贫共创基地,不仅带动了贫困户增收,村集体自身还发展了一定数量的袋料香菇,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将香菇生产车间、设备租赁给种植大户使用,实现了集体经济增收。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徐锋介绍,我市是闻名海内外的中国香菇之乡,香菇生产遍布各乡镇,年种植规模2亿袋,从事香菇产业相关人员近30万人,香菇产量及产值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目前,标准化生产是制约随州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去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以产业扶贫为契机,大力推进香菇标准化生产,通过送设备、送资金、送技术等,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村依托合作社发展“集中制棒、分散出菇”模式。
  “多年来,随州香菇生产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以‘房前屋后’各自为阵的小打小闹粗放型发展模式为主,产品品质无法保证,抗病害风险能力也较低。”今年开春后,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扶贫办等单位,由主要领导带队,先后3次深入各县市区香菇种植重点乡镇进行调研。一方面,发掘一批好的经验典型,在全市范围推广;另一方面,科学制定奖补办法,通过多种措施,推动随州香菇走上标准化生产之路。仅洛阳镇目前已建成4个香菇集中制棒合作社和12个香菇种植基地,袋料香菇生产规模达175万棒。
  产业旺、乡村美、百姓富。7月3日召开的现场会上,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还分享了各地产业扶贫的经验做法。小龙虾、艾叶、大棚蔬菜、乡村旅游等一个个特色产业项目,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浇灌着群众的幸福生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大洪山风景名胜区,这一科学论断正转化为生动的实践。该区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推进产业扶贫与旅游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推进产业创新,景区还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发展有机稻种植产业和空中花海彩色稻稻田艺术观光业,去年仅彩稻观光就吸纳了游客一万余人次。今年,合作社又依据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图案种植彩稻,迎接新中国70华诞。
  立足资源优势、办好示范样板,随县坚持“扶贫不扶懒汉”的政策导向,激发起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的内生动力,涌现出高城镇梅子沟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吴山镇联华村华隆黄牛养殖合作社、草店镇耀兴大海羊肚菌产业基地等一大批产业扶贫先进典型,农业产业扶贫之路越走越宽。广水市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典型带动、整体提高”发展思路,通过现场推介、观摩评议、典型宣传等措施,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农业扶贫产业发展。随州高新区强化示范带动,建设核桃、油茶、蓝莓等“八大”农业产业基地,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参与经营等获取收益。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董学斌表示,下一步,将积极争取资金,继续加大农业产业扶贫的培训力度,办好示范样板,强化技术指导,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更多活力。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源头活水”浇灌幸福之花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