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26日
感悟焦裕禄精神 践行党校育才使命

张丽君


  此次培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干部教育工作的认知与思考。从课程体系到教学形式,从组织管理到团队协作,焦裕禄干部学院以其专业的积淀、创新的实践、细致的作风与深沉的热爱,为我们树立了干部教育的标杆。

  一、以深厚积淀筑牢党校教学根基
  专业是教学的生命线,焦裕禄干部学院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深刻诠释了“专业”二字的重量——它不仅是知识的厚度,更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情感与思想的共鸣。此次培训的专题课程,绝非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形成了“总—分—合”的完整逻辑链,既有站在理论高度,锚定焦裕禄精神的时代坐标;又有下沉到实践层面,通过历史细节还原焦裕禄的工作方法与为民情怀;而贯穿始终的情感浸润,让抽象的精神理念变得可触可感。这种“理论有高度、实践有深度、情感有温度”的课程设计,让学员在循序渐进中完成从认知到认同、从理解到践行的升华。老师们在课堂上分享的细节至今令人动容:一位普通老人对兰考变化的感慨浓缩为“一定要对百姓好”,焦裕禄女儿焦守云怀念父亲的书信更是催人泪下。这些看似细微的故事,却精准戳中了焦裕禄精神的核心——“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优质的干部教育内容,从来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要在学理支撑的基础上,用“小切口”讲透“大道理”,用“真故事”传递“真精神”。党校教师更应将“专业”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既要深耕理论,确保教学内容的政治高度与学理深度;也要扎根实践,从焦裕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中汲取养分,多到基层调研,把鲜活案例融入课堂;更要涵养情怀,让教学不仅传递知识,更传递信仰的力量。
  二、以创新形式激活党校教学效能
  干部教育要入脑入心,既需内容扎实,更需形式创新。焦裕禄干部学院的教学实践,打破了传统培训“你讲我听”的刻板模式,用灵动的形式让精神传承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感悟。沉浸式教学的穿透力尤为显著。干部学院的课程,跳出了单纯的讲授框架,通过角色代入、时空对话等设计,让学员从旁观者变为亲历者,当穿越时空的对话让历史与现实碰撞,焦裕禄精神便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概念,而成为可感知、可共鸣的生命体验。这种教学形式的创新,本质上是搭建了一座“情感桥梁”,推动学员对焦裕禄精神的理解从知道走向懂得,从认同走向践行。回到随州党校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或许可以深挖本地红色资源与先进典型,设计“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情景教学,或借鉴角色模拟形式,让学员在“处理群众诉求”“化解基层矛盾”的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解。
  三、以严谨管理保障党校教学质量
  “细节决定成败”,在焦裕禄干部学院的学习中,培训全程展现出的“严丝合缝”的组织管理,让细致成为保障教学质量的隐形基石。从课程表的精准排期,到师资的精心搭配;从食宿的贴心安排,到行程的无缝衔接,每一个细节都透着“以学员为中心”的考量。这种把工作做在前面的筹备理念,避免了培训中可能出现的疏漏,让学员能全身心投入学习。培训期间,各项规章制度执行严格,上课、研讨时间卡点精准,课堂纪律要求明确,就连小组讨论的发言顺序都有细致安排。但这种“严”并非刻板,而是通过班主任的全程跟踪服务实现了“严中有暖”——学员雨伞未带,班主任第一时间送上雨衣;对某个知识点存疑,课后立即协调教师答疑。这种“刚性制度+柔性服务”的管理模式,既保证了培训的严肃性,又让学员感受到组织的关怀。焦裕禄干部学院的教职工用行动诠释了“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这种对每个细节的极致追求,才让培训从“完成任务”升级为“打造精品”。这对我们而言:无论是课程筹备、学员管理还是后勤保障,都要摒弃“差不多”的心态,以“绣花功夫”抓细抓实每个环节,让细致成为党校工作的鲜明底色。
  (作者系随州市委党校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