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宏宇
焦裕禄干部学院的成功经验,不仅是一套成熟的办学模式,更是一种精神传承与创新实践的典范。对标先进,我校的对外培训工作需在传承中创新、在借鉴中突破,以更鲜活的内容、更高效的管理、更优质的服务,走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深挖红色富矿,让培训内容“立得住”“传得开”
焦裕禄干部学院的课程,以焦裕禄精神为核心,将精神特质转化为可感知、可学习的教学内容。《您好,焦裕禄》就是一门综合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党性叩问、感悟提升等方式设计的沉浸式课程。这种“精神具象化、理论场景化”的设计,让抽象的党性教育变得可触可感。而随州的红色资源同样是一座有待深挖的“富矿”。这里镌刻着新四军第五师浴血奋战的英雄史诗;这里遗留着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翻山越岭的长征足迹;这里回荡着江汉公学为革命育才的铿锵誓言;这里传承着张体学等老一辈革命家“一心为民、艰苦奋斗”的赤子情怀。我们要系统梳理这些资源,在已有的现场教学基础上,综合运用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访谈式等新式教学方法,优化完善形成“鲜活的党课”。唯有让红色资源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现实温度,才能让培训内容真正“立得住”“传得开”,成为对外培训的独特竞争力。
二、强化联动协作,让培训资源“聚得拢”“用得活”
焦裕禄干部学院跨区域合作办学的模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仅有本院研究焦裕禄精神的专家,还选聘了500余名兼职教授,成立了11个专家工作室,建立了“大练兵”“传帮带”“联合备课”等培养机制。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资源整合思路,值得我们借鉴。对外,我校可加强与周边地区党校、干部学院的合作,进一步丰富和优化对外培训师资库和课程库;对内,可以联动本地职能部门,邀请一线干部、先进模范上讲台,构建“校内教师+校外专家+实践导师”的师资库,让培训资源从“分散碎片”走向“聚合增效”,真正实现“聚得拢”“用得活”,为对外培训注入持续动力。
三、严守政治底线,让培训方向“不偏航”“不走样”
焦裕禄干部学院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既大胆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又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庸俗化、娱乐化倾向。既满足学员多样化、个性化的培训需求,又严明政治纪律规矩,加强院风教风学风建设。我校在对外培训中也要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教学活动开始前,要严格审核教学内容,教学案例要选用中央主流媒体报道的典型;教学活动过程中,班主任要全程跟班管理,对模糊认识要及时澄清,对错误观点要坚决纠正,杜绝发生意识形态相关问题。在学员管理服务上,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厉行勤俭节约,弘扬学习之风、朴素之风、清朗之风。让严谨学风、严实作风贯穿培训全过程,确保教育培训“不偏航”“不走样”。
四、做优精细服务,让培训体验“暖人心”“留得住”
焦裕禄干部学院严格落实“四岗联动”全员带班工作机制,“四岗”为组织员、班主任、联络员、驻班老师,要求所有教职工都要参与其中。不仅要参加开班、结业和教学监督活动以及突发情况的上报处理,还要积极听取培训班的反馈意见,及时进行整改。点滴细节,体现了服务的温度,彰显了人文关怀。在干部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服务品质已成为核心竞争力之一,这启示我们要在“细节处见功夫”。我们要细化“对外培训服务规范”,在培训中全程跟班服务,随时帮助学员解决困难和问题;在培训结束后将学员的意见建议收集起来,用于下一步改进工作。只有将管理服务的细节做到极致,让学员在严谨的培训中感受到我们的热情与诚意,才能进一步提升对外培训的“回头率”,让培训体验“暖人心”“留得住”。
(作者系随州市委党校一级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