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健体魄,我们做了多少
——我市中小学生体质现状探析
作者:曹平平
电视剧 《李小龙传奇》的热播,让人们更加关注中小学生的体质。目前我市青少年的体质如何,从根本上增强青少年体质之路在何方? 青少年体质堪忧 近日记者采访我市教育部门和多所中小学校,虽然没有得到学生近视率、肥胖率、力量指标等有关体质健康的具体数据,但有了更多的直观认识,尤其是城区各中小学教室里不乏鼻尖贴着书本的“准近视眼”。小小年纪戴上厚眼镜的大有人在,更有肩不能背手不能提的小胖妞小胖仔,也有瘦若豆芽菜的“苗条”孩子,且少年老成者亦有之。 家住城区清河路的王玲,今年带病高考发挥不良,考上的大学不如她意。她的表哥招飞时因身体素质不达标而“卡壳”,也吃了身体的亏。现在被迫留在复读班抱憾苦读的学生,不缺身体孱弱者。身体弱影响学习,迈不过高考门槛,被迫复读,身体继续承受重压,如此循环,影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一些低年级学生还患上神经衰弱、糖尿病、肾炎等“中老年病”。 据权威体质健康监测表明,最近几十年来,我国青少年肺活量、速度、耐力、力量等体能素质在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例如武汉某中学的学生近视率几达100%。体育专家认为青少年肌肉软、关节硬、动作笨,在各种运动中青少年常常跑、跳、走比不过中老年人。这些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偏重智育轻体育 目前我市各学校没有进行学生近视等体质健康方面的统计,也不难说明体育的尴尬处境。与其他地市一样,我市学生的体质健康尚未成为教学效果、升学率那样的硬指标。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设施和条件限制,部分学校的体育活动难以保证。 当然,把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责任一股脑推向社会和学校也是不客观的。城区一年到头红红火火的各类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很能说明问题,多数孩子放学后被家长送去加班加点,有的孩子则在家里完成家长另外布置的作业。连玩玩篮球、跳跳皮筋、打打乒乓,也会被一些家长看作“不务正业”。家长尽其所能地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营养食品,甚至营养药品,很多孩子被“催肥”了,却是“外强中干”。 强智健体好少年 2008北京奥运刚刚结束,我国已成为金牌大国,但还不是体育强国。期待青少年体质强健起来,以硬朗的形象雄立于世界,这是民族振兴的时代召唤。就在上个月,学生的近视率、体育课开足情况以及每天锻炼1小时的完成情况等,被 国家教育部列入了 《中小学体育 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近几年来,我市努力纠正中 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提 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减轻 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确保小学 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 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确保学生 每天锻炼1小时。一些学校的体 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寄宿制 学校坚持每天出早操,例如曾都区南郊瓜园学校开展特色跳绳活动,铁树学校组织课间舞蹈,广水市骆店中心小学扎实开展大课间活动,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推广校园舞等集体体育活动。 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旨在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去年已举办首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今年的主题为 “阳光体育与祖国同行”,将于10月26日开展冬季长跑。目前我市各中小学校正在积极组织长跑活动,并号召学生在节假日和寒假期间也自觉坚持长跑。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教书育人,学校同样承担着少年智和少年强的责任。更需引起学校注意的是,不仅要指导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提高运动能力,达到体质健康标准,还要在体育中进行更多的素质培养,培养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一代青少年。本报记者 曹平平 通讯员 肖开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