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名特困生
上课的时间还没有到,万店中心学校七(2)班的教室里却安安静静的,班主任李庆波老师正在向同学们传达“生活费补助发放”的精神。 传达完毕后,李老师抑制不住满脸的喜悦:“这次生活费补助的发放,真正地体现了国家对我们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关心,我们一定要把这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让孤儿、单亲、突遭天灾人祸、家中某人有重大疾病、家中子女多、收入低的同学得到祖国的爱抚。我知道我们班有40名寄宿生,都是农村的孩子,生活并不富裕,但由于本次惠及的人数有限,只有20名学生能享受补助。希望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好申请。” 教室变得热闹起来。有的小声地议论着,有的奋笔疾书。 最高兴的还是坐在第二排的宫静,她暗暗地算了一下,一天3元,一学期下来,好几百块,这能给家中省一笔不小的开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个瘦瘦小小、文文静静的女生,却有着与同龄学生不同的老成。熟悉宫静的人都知道,宫静的父母均已年过六旬,父亲卧病在床,母亲日夜操劳,一年的收入除了给父亲买药和供宫静读书外,几乎所剩无几。在宫静的印象中,父亲总是紧锁着眉,母亲从没有买一件新衣。她现有20元钱,这是一个星期的生活费。她正盘算着如何省点钱,给父亲买点止痛药。现在好了,来了生活补助,真是雪中送炭。 拿出稿纸,宫静却迟迟没有动笔。想想那些孤儿、单亲、家中突遭天灾人祸而债台高筑的同学,她又觉得自己是幸福的。还是让给比自己更需要这笔钱的同学吧! 39份申请递了上来。李老师决定成立一个班干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审小组,并交待了注意事项。 评审小组将申请学生中的孤儿、单亲、残疾、家庭遭遇天灾人祸的首先选了出来,并考查了真实与否,一下子圈定了15名。剩下24选5就比较困难了,因为他们的申请理由都是一样的——收入低,家贫。班长李纳提议,按照自我申请和他人推荐相结合的原则,先由申请者本人向同学们说明自己家中具体的困难情况,再由其他同学辅助说明,大家一致认可。先后有四名同学站起来讲述了自己贫困的家庭窘境,在一旁听着的宫静,也忍不住落下眼泪。 确定了19名,教室里陷入一阵长久的沉默。 打破沉默的是张增,这个与宫静同村的小个子男生,向全班同学讲述了宫静的情况。宫静的好友们也都纷纷站了起来,说宫静为了省钱给父亲治病,常常不吃早饭,常常吃最便宜的菜,常常将一支铅笔用到手握不住了还舍不得丢掉,常常…… 宫静的故事感动了全班同学,大家一致推荐,宫静为班上第20名享受补助的寄宿生。按照文件规定,学生的申请书要随基本情况一并上报,班长从一沓申请中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宫静的。 “不用找了,宫静的申请书在这儿。”李老师从宫静的书桌上拿起一页材料纸,洁白的稿纸上除了“申请书”三个字和满纸的泪痕外,什么也没有。 “从这张稿纸上虽说看不到什么,但透过稿纸,我们却分明看到的是一颗比金子还要贵重的心。”李庆波老师有些激动。 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持久而又热烈的掌声。 孙晨曦谢加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