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从“统一分配”到“自主择业”
——大学生就业变化之路探寻
  “从‘一颗红心,两个准备’到‘双线选择,自主择业’,我家两代人就是大学生就业制度变化的浓缩史。”曾都区王先生说。
    王先生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毕业生,文科出身的他,毕业后分到供销系统工作。对这份工作,王先生说不上是感激还是无奈。不过,生出类似感慨的,不仅仅是他一人。
    新中国建立伊始,我国即施行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1977年恢复高考,国家沿袭这一制度。其中,国家教委直属院校毕业生由国家负责面向全国分配;部委主管院校,毕业生由各部委在本系统、本行业内分配;省属院校的毕业生主要由各省市自治区负责面向本地区分配。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统一分配制度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转变,竞争机制进入高等院校,毕业生有了更多选择职业的自由。
    “那时虽然求职无忧,但我们对将来是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会在何地工作,从事什么行业,只能是‘一颗红心跟党走’。”王先生无奈地回忆说。
    不过,这种集体供应式的分配制度逐渐显出弊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开始酝酿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11050年,国家教委出台《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逐步把竞争机制引向高等学校,逐渐鼓励大学生自己求职。1994年,国家教委发出《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提出从招生开始,通过建立收费制度,改变学生上学由国家包下来,毕业时国家包安排职业的做法,建立奖学金、贷学金制度,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引导学生毕业后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
    上世纪90年代,王先生因国企改革下岗,儿子小王进入大学,却没有赶上 “统一分配”的末班车。1999年,小王大学毕业,家里安排他进事业单位工作。一直想创业的小王却来到武汉办起了公司,现在,资产已近百万。“当时,听说大学生毕业不包分配了,虽然高兴但又很担心。现在看来,还是好的。”王先生告诉记者。
    2000年,我市定向招生的最后一批师范类毕业生通过统一分配,按照“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的原则,走上我市各乡镇学校的讲台。至此,分配工作这一概念在我市正式成为历史。不过,虽然统一分配工作这一做法不存在,但主管该项工作的部门毕业生分配办公室以改换门面的形式,改名为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对未就业返随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从“统一分配”到“自主择业”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