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最自然的生活状态
作者:曹平平
近日,曾都区尚市镇小学评比校园读书明星,学生们读报、摘抄、唱诗、作画、写日记、讲故事,让读书成为展示才艺的舞台。“书香伴我快成长”活动,在尚市镇小学已经开展了3个年头,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励着学生在“书香大道”上争先恐后、你追我赶……读书已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学生们沐浴着浓浓书香快乐成长! 书的味道是甜的 走进尚市镇小学,只见桂花树下,几处石桌摆放读物,小小“书虫”围坐石凳,课外书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们,显得校园分外宁静。此处名为书香苑,可想桂花飘香时节,孩子们嗅着花香读书如何惬意。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的横幅带笔者走进教学楼,走上楼梯,抬头可见“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移步换景,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营造着读书氛围。推开教室窗户,突然发现教学楼后还隐藏着读书好处去,即绿树鲜花掩映中的读书亭和书廊。 校长周仁明讲了一个小故事,被世界公认为智者的犹太人据说有一个习俗,在孩子小的时候,母亲就会把《圣经》翻开,在上面滴蜂蜜,让孩子舔吮。让孩子从小记住:书是甜的!读书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周校长不仅给学生讲这个故事,还以《致家长读书信》的形式讲给家长听。2007年,学校发起“书香伴我快成长”活动时,《致家长读书信》中这样分析:《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阅读提出量化指标,要求小学六年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其中一二年级5万字,三四年级40万字,五六年级100万字。而目前,学生平均每天只读130字左右,所以依靠课内阅读是不够的。 我与圣贤对话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上课铃声响起,歌唱古诗的声音从各班教室传出。六(1)班的简竹筠自豪地说,“学校流行传唱古诗词,比流行歌曲有韵味多了。像我这样的六年级学生能背120首古诗,低年级的也能背60多首。学校还采纳了我把六(1)班取名鸿鹄班的建议。”简竹筠的书桌上放着校本教材《诗海拾贝》,选编有183首古诗词。学校分年级汇编《诗海拾贝》,人手一本,安排学生每天早活动和周一周三的课外活动朗读古诗。 周二、周四晚上,学校安排学生诵读优秀儿歌、名篇,每天的晚活动时间由学生自由阅读、谈读书感想,讲故事等。学校图书室的3万册图书向学生开放,各班也纷纷建起了读书角。通过借还书、师生共读,学生渐渐培养起读书、护书、藏书的习惯。四 (1)班的王小凝思说,“我现在能体会高尔基所说,‘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们的眼睛、我们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每一本书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灵魂,读好书实现了我与圣贤对话的梦想。”王小凝思拿出绘画作品《明月松间照》,参加学校的读书明星评比活动,为她赢取了“读书明星”的荣誉称号。 精神成长新平台 浓浓书香飘溢校园,好书陪伴学生健康成长。除了经典名著,学生还读上了《魔法师的帽子》、《儿童圣经故事》、《荒野的呼唤》等由学校分年级推荐的益智好书。“读完一篇含义深刻的文章,我都会合上书,细细感受作者想要告诉我的道理,也许,这在生活中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领悟到。我看完了一篇有趣的文章,滑稽可笑的情景会清晰地浮现眼前,让我忍俊不禁。”三(1)班的王一飞说,读书就是他最爱的生活方式。 读书明星的评比活动把校园变成了展示才艺的舞台,学生参加作文、歌唱诗词、读书绘画、讲故事、办手抄报、编班级文集等比赛,营造了努力学习、健康文明、清新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熏陶出一大批以读书为乐的学生,读书已经成为学生最为自然的生活状态,亲近书籍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新平台。本报记者 曹平平 通讯员 张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