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奔四”到“多核”
近日,与十多年前的“关门弟子”一聚,多年不见,自然,彼此容貌上的变化便格外显眼。原来胖的,现在瘦了,而且瘦出了脸上的微波细浪;原来瘦的,现在胖了,而且胖得腰阔肚圆。且无论胖瘦,眉宇之间或多或少地透出几分焦躁与疲倦:钱还赚得不够多呀,官也升得不够快,小孩还在上小学,父母还得时时请安…… 忽然想到,再也不能用他们读高中时的容貌,去硬套现在的他们。毕竟,他们中年龄最小的,已三十又五,“全伙儿”踏上了“奔四”的路程。作为“过来人”,作为他们曾经的“老板”,我又对他们“现身说法”起来,提醒他们注意身体,告诉他们,我就是在“奔四”的路上,以为车况不错,全速狂飚,结果猝不及防,就出了故障,就抛了锚,而且被修理得苦不堪言。 弟子中偏偏有学医从医的,对我所谓苦不堪言的“被修理”,似乎是见多不怪,说:老师,你那时候天天盯着我们,要我们拼命学,说考起了穿皮鞋上大学去,考不上回家穿草鞋种田去。现在农民种田都穿上了皮鞋,目标不得不调整,所以还得拼呀! 现身说法无效,反被揭了老底儿,看来,诸如“皮鞋草鞋”论的物质刺激法,实在是流毒不浅误人子弟。 大概,“奔四”的焦躁与疲倦,与孔老夫子“三十而立”一说不无关联。老人家从自己15岁的“志于学”讲到70岁的“从心所欲”,本来强调的,是“终身学习”的各种层次与境界,但不甘寂寞的后人,却偏偏将其中的“三十而立”予以功利性的强化与渲染,似乎,人到三十,就该“功成名就”地“立”起来,而作为注脚的,也的的确确有些顺风顺水的“精英”光彩夺目地卓然而“立”。如此,对将立未立、欲立难立的大多数,无形中就施加了莫大的压力,自然,“立”的标准,也一再水涨船高,“草鞋”换成了“皮鞋”不叫“立”,“万元户”升级为“百万元户”,也羞答答地叫“刚起步”。又恰巧,这“奔四”的路上,负担多多,“立”心未已,不拼命又能拼什么? 由此“奔四”想到彼“奔四”。计算机CPU的发展,也曾经历一个目标高任务重的“奔四”拼命时代。为了在竞争中胜出,英特尔拼命提高CPU的工作频率,1G、2G、3G,频率和效能似乎可以永无止境地提高,但人们发现,在CPU越战越勇的时候,它的体温也在急剧上升,再发展下去,它只有把自己烧掉。以至于有个超频玩家,为了让“奔四”的主频达到5G,专门为CPU设计了一个液氮冷却装置。而“多核”的出现,算是救了CPU的命,各个核心都以较低的频率工作,这个累了就休息一下,那个接着干;或者,很重的担子落在肩头,你担一点我也担一点,互帮互助,悠哉游哉。 对人类而言,没有谁能够背着一个液氮罐边冷却边工作,唯一安全有效的途径,是建造自己的“多核”CPU,这,不仅仅是“奔四”的人们的一个急迫任务。 前几天,媒体报道了一个大学生发疯的新闻。与“范进中举”不同的是,一个因中举喜极而癫,一个因公务员考试落榜悲极而疯,且疯而伤人毁物,其父母无奈将他用铁笼铁链锁在山上。这个大学生在大学学的是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公务员考试落榜,“仕途”受阻,本可以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却活活地困在、毁在他那颗“单核”CPU里。 几次与多年前的弟子相聚,发现那些兴趣广泛、适应力强的,都活得比较潇洒,或许,他们无师自通,都悄悄地给自己装上了“多核”CPU吧。 张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