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功夫在网外
  “网瘾”之说再掀波澜。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 《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城市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4.1%,约为2404.2万人。
    其实,“网瘾”这种说法本身就值得商榷。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的说法,重度网瘾青少年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为135.5分钟;2008年推出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则将每天上网6小时且连续三个月视为网瘾。
    网络是一种划时代的新技术、新工具,其本身并没有原罪,只不过是欠缺自控能力和分辨能力的青少年有时会使用不当而已。应该承认,青少年沉迷网络的现象的确存在,尤其是很多青少年陷于网游的泥沼不能自拔,“网游瘾”才是真的瘾。可是,大家往往把长时间上网者均视作网瘾患者,不管他们是在玩网游、看视频,还只是在和别人QQ,又或者仅是在浏览新闻、阅读信息。网络是一种日常工具,有浏览新闻、聊天交流、学习充电等多种用途,在很多情况下,网络成瘾只能算是一种“行为依赖”。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把网瘾看作一种“病”,并把“治病”当作一项产业,那么,互联网本身就面临被妖魔化的境地,而上网的青少年也面临“被网瘾”的尴尬。
    同时,我们也不妨稍作反思,为什么青少年宁愿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把时间投入虚拟的网络世界?是不是家长与他们缺乏平等的感情交流与沟通?是不是老师的教育方式和内容过于陈旧?摒弃现实而沉迷网络,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现实已经相对失去了吸引力,而网络世界里提供了现实中缺失的东西。上课、补课、作业、考试……他们的生活苦闷而单调,家长不理解,老师不体谅,学校不关心,可网络的世界里没有这些郁闷。
    可见,就算真到了有网瘾的地步,病根也是在网外,最该反省的不是那些沉迷于网络世界的青少年,而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可以说,青少年是被逼到网络世界里去的。“望子成龙”的家长总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粗暴地限制孩子的自由;有的老师和学校只关心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在社会上,满足青少年精神文化需求、人际交流的公共设施和活动又有多少?
    这些网外的问题不解决,即便再建立1000家网戒机构,也化解不了青少年的网瘾,就算是能戒,他们也许还会出现手机瘾、PSP瘾……网瘾化解之道,终究还是在网外。
  
    (周广平)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功夫在网外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教育在线】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