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2021年11月05日
一个创业青年的“耕耘梦”

随州日报通讯员 石守京

 
  广袤的土地上,大型机械轰隆隆地劳作着,稻草粉碎在稻田里,谷子迎着阳光“哔啵”作响……金秋时节,笔者走进随县创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听合作社总经理王洋洋讲述他的“耕耘梦”。

流转农民土地 种植优质粮食 

  王洋洋是一名“80后”青年。前些年,王洋洋回到家乡时,目睹因种粮效益低,农民外出打工,留下的大片耕地撂荒,心里萌生了成立农业合作社,流转农民土地种粮的想法,却遭到了父母的一致反对。他的父亲说:“洋儿,供你读书,俺俩再苦再累都不怕,图啥?不就是图你不再跟田地打交道,想让你进城工作,风不吹、日不晒、雨不淋,多好啊!”王洋洋劝说道:“农村也有广阔天地,种地会大有前途的!”
  2016年春,王洋洋在随县安居镇申报成立创丰种植专业合作社,自任总经理,贴出告示,凡是自愿流转土地、带地入股的,每亩年租金400元,股金另按年成分红,托管按亩收费。很快,王楼村、黄寨村、张家河村的1157户村民前来流转、入股土地2780亩,要求托管土地2700亩。
  有了土地,王洋洋的合作社便运转起来。当年,合作社把冬闲田变成小麦地,年收小麦190多万斤,收入200多万元;把撂荒地变成水稻田,年收稻谷360多万斤,收入480多万元,获得了“第一桶金”。合作社创业故事的农民们无须种地,便获得租金75万余元,可谓“双赢”。
  近年来,合作社立足生产环节,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已形成集农资供应、种植管理、植保服务、农机作业、烘干收储于一体的“五统一”服务模式。做大做强后,凭着集约化经营的议价优势,今年合作社采购化肥200余吨,每吨比市场价优惠300多元,采购的农药每亩比市场价优惠15元,仅此两项就降低成本10万多元。
  看着洋洋干得风风火火,他的父母乐得合不拢嘴。

智能化种粮食 节省劳力出效益 

  合作社就是要向机械化要效益。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王洋洋买了2台电动三轮车、2台旋耕机、1台翻斗机。随后,又投资150余万元购买了3台旋耕机、2台插秧机、2台收割机、2台拖拉机、3台运输机、1台无人机等。因前期投入较大,资金回笼较慢,合作社资金一度短缺。
  正当王洋洋四处为筹资犯愁时,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解了他的燃眉之急。2018年,王洋洋购置了7台农机,享受国家补贴11万多元。如今,创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各类农机具已发展到12台套,覆盖犁、耙、耕、种、防、收、运、植保各个环节。“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如今都成了种田的好帮手,我们穿着皮鞋就能把田种好。”王洋洋指着植保无人机介绍说,“它具有喷药、施肥、播种等功能。仅喷药一项,动动指尖,1小时可喷50亩。”
  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助力科学种田,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产出率、效益率。

农民外出打工 合作社服务农民 

  土地通过流转、入股、托管等形式交给合作社,可获得一份土地流转租金、一份劳务工资收入,合作社让不少农民挣了“双份钱”。近年来,黄寨、王楼、张家河村入社农户土地粮食总产550万斤,比入社前增产27%。流转土地后,农民还可以专心外出务工,年人均劳务收入2万元以上。
  黄寨村村民王坤明将自家承包的3.5亩耕地流转给王洋洋的创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年收租金1400元。同时,他发挥自己会操作多种机械的技术特长,在云南省为一家建筑公司开搅拌机,年收入9万多元。“离乡不丢地,不种有收益。”王坤明说。
  村民钟守全说:“以前,我家为种8亩地伤透了脑筋,脸朝黄土背朝天,一粒粮食一滴汗,可谓千辛万苦。经核算,谷麦两季自己出力不算,亩纯收入还不到400元。加上外出打工时如果要请农忙假,还要被扣工资,实际落不了多少钱。8亩地出租给合作社后,年收租金3200元,进社打工年领薪金4万多元,收入增加很多,也没了种地的烦恼。”
  “未来计划立足乡村振兴,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顺着王洋洋手指的方向望去,合作社大院西侧空地已经硬化,计划建农家山庄、休闲娱乐设施和景观点,打造观光农业。这位青年创业者,正靠着奋斗和拼搏,一步步实现自己的“耕耘梦”。